人生活到极致,是学会清零

文|葫芦城(富书作者)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空杯理论”。
意思是说,如果杯子里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仍然浑浊;
但杯子若是空的,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都能清澈如一。
把空杯理论稍作延伸,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浑水里加了纯净水,如何变清?
比起大费周章地过滤、溶解,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直接倒掉,重新来过。
人生就像这个杯子,要想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需要一次次清空。
正如白岩松所说:人生要学会“清零”,才能更好地前进。
https://p8.itc.cn/images01/20220520/3b8362f768df4dd5931f934ee4b54ebc.jpeg
情绪清零
豆瓣上曾有个热门讨论:人过三十,最该培养哪些能力?
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控制情绪的能力。
一个高赞评论如是说:“当我戒掉情绪,发现生活的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其实,决定生活品质的,往往不是能力和才华,而是对情绪的控制力。
作家李尚龙分享过一个故事:
因为五块钱停车费不合理,李尚龙的父亲和保安起了冲突,父亲坚决不给,保安坚决不让他离开。
李尚龙见两人一直僵持不下,便掏出五块钱递了过去。
父亲被驳了面子勃然大怒,对李尚龙一顿呵斥,李尚龙默默听着,一句话都没说。
过了一会儿,父亲气消了,李尚龙才对父亲说:
刚刚他用来跟别人吵架和责骂自己的时间,如果换成自己的课时费和片酬,已经赚了好几百块钱了。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用来看书和备课。
卡耐基说过:“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去生气的人是智者。”
生而为人,有情绪是本能,把情绪清零才是本事。
那些放纵情绪的人,就像拿着一把枪,扣动扳机的时候才发现,枪口对准的是自己。
聪明的人,都懂得做情绪的泄洪人,化惊涛为细流,给生活开启一道闸门。
https://p1.itc.cn/images01/20220520/164d4562f39d4ff78e5e66e18f7b1a03.jpeg
https://p9.itc.cn/images01/20220520/ca93ff0eef804f7388c787f30563b909.jpeg
欲望清零
前段时间,上海疫情影响到物资的正常采购。
一个跑腿小哥为居民购买了6袋泡面和20个鸡蛋,竟收取了900元。
他不仅在跑腿费上狮子大开口,还在送达后恶意加价。
被举报后,小哥敲诈来的2万块钱全部被没收,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有人指责他发国难财,有人指责他道德败坏,其实不过是欲望在作怪。
法国作家马拉丁说:“能力有限,欲海无边。”
外卖小哥没有月入2万的能力,但有月入2万的欲望,就只能通过不当手段来满足。
殊不知,放纵了欲望,迟早要被欲望吞噬。
反之,懂得将欲望清零的人,往往才能拥有高段位的人生。
著名作家钱钟书虽然姓“钱”,但一点都不爱钱。
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
但钱钟书看过该校的研究生论文后拒绝了,效果注定不好的讲座,给再多钱也不去。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以上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想把钱钟书列入第一辑,但钱钟书婉拒了。
后来,火爆全国的央视名牌栏目《东方之子》也来邀请他,但钱钟书还是淡淡地拒绝了:“我不需要出名。”
钱钟书一生简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家里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张白布沙发,再没什么家具了。
不爱钱,不追名,不攀比,但回头看看,钱钟书的人生何曾缺过名利和幸福呢?
《荀子》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与欲望共舞,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快感,殊不知玫瑰娇艳,利刺在侧;名利风光,黑洞暗藏。
追名逐利时有多陶醉,身败名裂后就有多狼狈。
不如潜心提升自己,让能力够得上欲望,才华配得上野心。
以一颗恬静之心,在平凡里知足,在繁华里从容。
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520/8185a701a2b347e18a2d1f3514fe5a4f.jpeg
https://p0.itc.cn/images01/20220520/6cc0307739f940e383c355b011bdf8c4.jpeg
烦恼清零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七天所有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
过了三周,他又召集实验者,打开箱子,逐一与大家核对“烦恼”。
结果发现,其中有9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接着,他要求大家把剩下的烦恼再丢进纸箱中,三周后再来寻找解决之道。
结果到了那天打开箱子发现,那些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邹韬奋说过:“多愁多虑,多烦多恼,都是庸人自扰。”
生活中的苦乐,不在于碰到多少事情,而在于把多少事情装进心里。
想想过去,你有没有经常为了些小事,把心情弄得一团糟呢?
也许是工作中的小争执,也许是生活中的小磕绊,又或者是人情上的小摩擦。
明明事情已经过去了,还在心里反反复复地煎熬。
其实回过头一看,那些烦恼就像指甲旁边长出的小刺,剪掉即可。
正如《百家讲坛》金正昆所讲:“昨天过去了,没有必要再烦。明天尚未到来,不用烦。今天正在度过,不能自寻烦恼。”
会过日子的人,都懂得把烦恼清零,不让今日的平静,为昨日的烦恼买单。
https://p4.itc.cn/images01/20220520/44244064996040c68f37401af13586bd.png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520/a9df9637501748a0a4f6e71bdfce7893.jpeg
认知清零
新华社记者刘洪曾在中东做战地记者,还是《参考消息》、《国际先驱导报》、《新民周刊》、《环球》、《瞭望》等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从中东回国后,刘洪发现了新媒体的力量,就做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牛弹琴”,发布他对时事的见解。
一开始,刘洪把自己在传统媒体上写的专栏照搬到微信公众号上。这些专栏在业界可是响当当的,但放在公众号上,只有几个朋友点赞。
连发了几期都不见起色,刘洪很受打击,怎么办?他开始研究“爆款”内容:
“传统媒体的文字比较严肃,在新媒体上是不是要灵动、轻松一些?
传统媒体的文章动辄三五千字,新媒体上是不是可以短一些?
传统媒体的文章段落很长,有时还要用长句凸显气势的宏大磅礴,新媒体上是不是要用短句?”
最后,刘洪彻底抛开了传统媒体的那一套写法,两个月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10W+,紧接着又有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
这套新媒体写作思维不仅让他的“牛弹琴”越做越好,还帮助他在本职工作上实现了突破。
2017年,刘洪策划的一篇仅有38个字的新闻——《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刷爆了朋友圈。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20/71a601aa1dc84c78bd2543345e1728a9.jpeg
10分钟内阅读量突破10W+,36小时内800万点击量,近7万条的后台留言,增粉超过50万,甚至还催生了“刚刚体”,引发了全网模仿。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成功的关键不是能力够不够,而是思维对不对。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你永远做不到超出认知水平的事,也赚不到超出认知水平的钱。
当一个人的思维被框在固有认知里,很难向高远伸展。
它们会干扰我们的决策,把未来的路越走越窄。
有想法的人,都擅长把固有的认知清零,腾出更多的地方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思维。
当别人把自己当巅峰的时候,他们在勇攀高峰;当别人叫嚣巅峰不存在的时候,他们已经站在了山顶。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20/9647599b28e44bf0a3231e1ff4619bb0.jpeg
清零旧认知,奔向新天地,拓宽了眼界格局,才能看到更多可能。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圈子、生活、心境都在不知不觉中升了一级。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520/9e4c0e6d8b7443f7bba64417210d1ee1.jpeg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容器,长短高低都是固定的。
情绪装得多了,理智就变少了;
欲望装得多了,快乐就变少了;
烦恼装得多了,幸福就变少了;
成见装得多了,机遇就变少了。
只有及时清除掉不必要的东西,才能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无非是懂得适时清零。
学会清零,才能练就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在世事无常里波澜不惊,在低谷迷茫时提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