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词话精读》第十三章(5)

(2022-05-24 15:36:02)
|5|
    古代诗家对这一点早有所悟,如苏轼曾经提出过“诗人有写物之工”的命题,及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对这个命题有过很精当的阐释:《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句诗只能描写桑树,再不适用于其他任何树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只能是咏梅,没法移于桃李;皮日休(应为陆龟蒙)“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这只能是咏白莲,不可能是咏红莲的诗。
    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有一段谐趣的文字,说的是一些吹毛求疵却颇有理趣的诗歌解读,其中也提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脍炙人口的名联:陈辅之以为这一联描写很有野蔷薇的特点,但这怎么可能呢?蔷薇分明是丛生的灌木,哪来的“疏影”?而且蔷薇花影散漫,又哪来的“横斜”?也曾有人问过苏轼,说这一联拿来咏桃、咏杏是否也行。苏轼的回答是:“倒没什么不行的,只是怕桃、杏不敢当罢了。”近来也有咏梅的诗,比如“三尺短墙微有月,一湾流水寂无人”,语意倒也清幽,却有刻薄之人打趣说:“这分明是一幅小偷行乐图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逋传诵千古的名句。但严格说来,这并非林逋的原创。记得当年我读清代学者俞樾的《九九消夏录》,才知道这两句是从五代诗人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来的,而且仅仅改了两个字:“竹”改成“疏”,“桂”改成“暗”。依照现在的著作权法,林逋的改写纯属无可抵赖的剽窃。
    但是,以纯粹的文学眼光来看,这两个字的改动不可不谓点铁成金。江为的原作之所以籍籍无名,林逋的“剽窃”之所以脍炙人口,完全有文学上必然的道理:江为之语虽然足够漂亮,但并没有道出竹子和桂花无可替代的特点,而林逋仅仅改易二字,却使新的诗句道出了梅花无可替代的特点所谓“无可替代的特点”,也就是叔本华所谓的“理想”,也就是苏轼所谓的“写物之工”。
    董其昌、梁章钜和俞樾这三段文字,是我当初读书时印象颇深的。当三者联系起来,简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领悟到无论是诗是画,一切咏物的真谛尽在于此。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想,“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如果不是咏荷花,还能是咏什么呢?
    宋人范温也谈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当他行走在蜀道的时候,路经筹笔驿,这是传说中诸葛亮北伐驻军之处,前人吟咏很多,如石曼卿“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久已脍炙人口,但这样的诗句既可以描写筹笔驿,也可以用来描写其他的山水,只有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才独一无二地切合筹笔驿与诸葛亮其人,再不适宜形容其他任何地方。(《苕溪渔隐丛话》引《潜溪诗眼》)
    这也正是考验我们诗词鉴赏能力的一个关键。哪是好诗,哪是不好的诗,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其实都是有道理在的。而诗词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诡谲,一点点差异就可以造成意境上的迥别,以至于落败者鲜有人知,胜出者名满天下。再如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炙人口,但这不是原创,而是脱胎自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仅仅是铺垫上的细微差异,陆游的“原作”就这样寂寞无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