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2022-04-08 06:43:19)原文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即便这样,也是不行的。)。”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鲁国打算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不先教导训练百姓便用他们打仗,这叫作祸害老百姓。祸害老百姓的人,在尧舜的时代,是容不下他的。打一次仗便胜了齐国,因而得到了南阳,这样尚且不可以——”慎子突然脸色一变,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纵横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便不足以统领诸侯。诸侯的土地纵横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便不足以奉守祖宗所传法度和典籍。周公被封于鲁,是应该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非不够,但还少于一百里。太公被封于齐,也应该是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非不够,但还少于一百里。如今鲁国有五个纵横一百里,你以为假如有圣明之王兴起,鲁国的土地会被减少呢,还是会被增加?白拿那一国土地来给这一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求得土地呢?君子服事君王,务必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
华杉详解
慎子,名叫慎滑釐。鲁国要拜慎滑釐为将军,去攻取齐国的南阳。孟子反对发动这场战争,对慎滑釐说:“兵凶战危,是不得已而用之。必须长期训练民众,让他们习于战事。如果不经训练,就驱赶他们上战场,让他们去冲锋陷阵,那就是加害于百姓。残害百姓者,如果在尧舜之世,是不被容纳的。即便你一战而胜,取得了南阳,于理尚且不可,更何况未必取胜呢。”
慎滑釐勃然变色,不高兴地说:“你这话什么意思,我就不懂了!”
孟子说:“我跟你明说吧。按规矩,天子地方千里,因为没有一千里的税赋收入便不够接待诸侯、迎来送往,但是有一千里也就够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诸侯地方百里,没有一百里的收入不能供奉祭祀会同、守宗庙典籍,但是一百里也就够了,不能太多。周公被封于鲁,就是纵横一百里,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就止于一百里。姜太公被封于齐,也是一百里,土地也不是不够,但就止于一百里。但是今天你看看,鲁国是纵横一百里吗?五个一百里都有了!如果有王者兴,有天子来管这件事,对鲁国的土地,是要给他增加呢?还是要给他削减呢?”
孟子的意思是,封建的理念,封国不宜太大,天子地方千里,诸侯地方百里,大家都够用就好了。地方大了,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兼并的野心就越来越膨胀,就会相互争战侵夺,百姓就会受苦,国家就会不稳。所以,必须限制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如今鲁国地方五百里,是历代侵夺吞并其他诸侯小国得来,本身就不是周天子分封给他的。所以已经是犯罪了,怎么还要去夺齐国的城池呢?
这也是对前面诸侯都有罪的继续说明。
孟子接着说:“别说发动战争去抢夺土地,就是人家白给,仁者尚且不要,何况杀人盈野去攻取?作为人臣,服侍君王,只是专心一意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那助君之恶,逢君之恶的,就是坏人。”
白给也不能要,这是有案例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坑杀四十万人。战争的起因就是赵王收了韩国上党白给的地,而那地,本来是韩国与秦国作战战败,要割给秦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