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词话精读》第十二章(2)

(2022-04-07 07:35:00)
|3|
    “画屏金鹧鸪”出自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如果说这五个字可以概括温庭筠的词品,那么我们便可以参考叶嘉莹的解释:“温词风格之特色确实在于华美浓丽而缺少鲜明生动的个性,恰似画屏上闪烁着光彩的一只描金的鹧鸪。”
    泛泛读来,温庭筠的词确实会留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但我相信,只要细细品味,便会怀疑,这样的评语是否低估了温庭筠呢?就以这首《更漏子》为例吧,若我们将“画屏金鹧鸪”纳入上下文里,就会发现它的含义以及艺术性并不那么简单: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读这首词首先要留意韵脚。为了使韵脚明晰,在此我将这首词断为四行,句号处为韵脚,换行即换韵,平声韵与仄声韵交叠,有一种轻巧的声音美,如同女子的浅嗔轻笑一般。第三行里,幕、阁皆为入声“十药”韵;第四行里,垂、知皆为上平声“四支”韵。今天字音早已变易,我们对诗词的古音只有靠海量的阅读来培养语感了。
    词句描写一个春天的夜晚,女子惆怅难眠,听着如丝的雨水滴答在花丛中的声音,仿佛铜壶滴漏。这样轻柔的、有节奏的、简直可以催眠的声音竟然惊起了栖息的大雁与乌鸦,她还醒着,看着画屏上金线绣成的鹧鸪图样。有薄薄的香雾透过帘幕,倍添惆怅,她背对红烛,垂下帘幕。她在对他魂牵梦绕,他却毫不知情。
    白话翻译实在勉强,因为温庭筠完全在用意象并置的手法,主语与动词需要读者来填补,而填补的空间又过于阔大了些。尤其是上阕最后几句“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全无逻辑可言,直译会译成这样的语言:“惊起了塞上的大雁,惊起了城里的乌鸦,画屏上金色的鹧鸪图案”。且不论柔柔的春雨如何能惊起塞雁与城乌,单说“惊塞雁,起城乌”,两个动宾结构,是外景,是远景,为什么突然接上一句纯名词的、内景的、近景的“画屏金鹧鸪”呢?所以曾有人这样评价道:这首词《更漏子》总体来说意境不错,只可惜“画屏金鹧鸪”一句是硬插进去的,文理不通。
|4|
    其实罗列名词、不顾语法,正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典型特征,庞德、艾略特这些名家莫不如此,而他们这样一种诗歌观念,源头恰恰就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而温庭筠又是中国古典诗人中最有意象派韵味的一个。我们且看他的五言律诗《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摹写旅途中的一刻:清晨从小旅店中醒来,将乡愁放在一边,无奈还要继续上路;鸡鸣入耳,月色尚未在晨光中消隐,板桥上寒霜未融,印着早行者的足迹;山路上槲叶纷纷飘坠,驿站的墙头上盛开着鲜艳的枳花;忽然想起昨夜梦到杜陵的家,那里池塘水暖,有凫雁优游。
    这首诗以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最负盛名。两句话,十个字,既没有一个动词,也没有一个形容词,完全是名词的罗列,但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画面的力量也一下子就打动人心了。
    “画屏金鹧鸪”也是同样的道理,只用意象的并置营造一个画面出来,至于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至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任凭读者自己去找,动词也任凭读者自行添加。所谓意象派风格,读者只能观象取意,这倒颇有几分张惠言的气息。
    历代注家解释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往往言人人殊,所以,若我再多发明一种说法,应该不为过。我以为对任何一首词,首先要把意思贯通下来,从主旨、章法、套语等环节出发,推究那些不大明确的地方。这首词的主旨就在最后一句“梦长君不知”,从这一句来推究上阕,含义便呼之欲出了:“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柳丝是细长的,春雨是绵长的,迢递的更漏声也是绵长不断,这就是意象派的意象叠加的手法,这些意象叠加起来,正如女主角的“惆怅”与“梦长”,也是那样绵长不断。“惊塞雁,起城乌”则暗示着这样的绵绵思念别人都能感觉得出,而“画屏金鹧鸪”正是对“梦长君不知”的嗔怪——金鹧鸪只是画屏上的假鸟,感受不到“花外漏声迢递”,所以不会像塞雁和城乌那样惊起;女子的意中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任凭女子如何思念,如何纠结,如何夜不能寐,始终懵然无知。所以最后这一句“画屏金鹧鸪”正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读温庭筠的词,一定要静下心来,反复吟诵、咀嚼。意象派的诗歌不一定都有确定的含义,但其魅力也恰恰在于朦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