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有诸内,必形诸外
(2022-04-04 06:40:54)原文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脱去礼帽。税﹐通'捝'﹑'脱'。)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华杉详解
不税冕而行。税,音tu,就是没有脱掉祭祀戴的冠冕就走了。
淳于髡说:“王豹,是卫国的善歌者,他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都会跟着唱歌;绵驹,是齐国的歌神,他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都会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痛哭他们死去的丈夫,而改变了一国的风尚。里面存在什么,一定会在外面表现出来。如果在某个位置,从事某种工作,却没有功绩的,我还没有见过。所以说今天是没有贤人的,如果有贤人,我一定会知道他。”
孟子也不跟他论王豹绵驹、华周杞梁的事,转而说孔子:“孔子在鲁国做司寇,不被信任,他便要离开。他什么时候离开的呢?君臣一起去祭祀大典,祭祀之后,按礼,祭肉要分给诸位卿大夫的,可却没有分给他。他一看,连祭祀戴的帽子都没脱,马上就离开鲁国了。不知道的人,说他小气,为了争一块祭肉,就赌气不干了。知道的人,了解他是因为鲁国失礼而去。不分祭肉,本身也是撵他走的信号了。孔子挑这个时机走,正是要让大家可以指责自己是因祭肉赌气而去,给自己安一点小罪名,不要给国君难堪,不要让大家都说国君不对。这是君子之所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
这什么意思呢?燕国大将乐毅,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功高震主,又被奸臣进谗言,新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国的离间计。乐毅被逼离开军队,流亡赵国,赵王给他封地,对他非常优宠。后来燕国战败,燕惠王后悔,又怕乐毅率领赵国军队来报仇,派使者向乐毅示好。乐毅写下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表达了自己对先君和祖国的忠贞感情,说了两句千古名言,一句是:“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咱们绝交了,但是我不到处讲你的不对,你也不到处讲我的不是,这是君子。第二句话:“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忠臣离开国君,自己要给自己找一点罪名,是我的不对,不是国君对不起我,这才叫忠臣。礼仪有规矩:“大丈夫去国,不说人以无罪。”如果你被放逐,或者自己流亡,不到处跟人讲自己被陷害被误解之类,见人只说自己的错。燕惠王收到信,大为悔悟和感动,加封乐毅的儿子,并与乐毅和赵国终身交好。
能理解这一点,并且知行合一,就是仁人君子,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不能理解,也很正常,因为一般人都不理解,孟子说了:“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