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你多磕头

(2022-04-02 08:56:40)
好好的,怎么想得起来劝人磕头的呢,还多磕?
一说到多磕头,我们自然就要想到那位曹大人:“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是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所记。曹大人叫曹振镛,身历乾嘉道三朝大学士,仕途步步高升,无灾无难,年届八十岁才退休,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有人说曹振镛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这话我嫌它刻薄,亦与史实不符。据说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五十二年,政绩颇多。他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就这一条,别说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腐败的清王朝,便是在现如今的“人民公仆”中,都很难得。他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做了五十多年的官,没有大的过失,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再说了,“伴君如伴虎”,能不“多磕头”吗?你去试试。当然,这种官场上的多磕头,我不作兴劝你。
张爱玲那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写过磕头,写得着实好看:“请安磕头现在早经废除。据说磕头磕得好看,很要一番研究。我虽不会磕,但逢时遇节很愿意磕两个头。一般的长辈总是嚷着:‘鞠躬!鞠躬!’只有一次,我到祖姨家去,竟一路顺风地接连磕了几个头,谁也没拦我。晚近像他们这样惯于磕头的人家,业已少见。磕头见礼这一类的小小的,不碍事的束缚,大约从前的人并不觉得它的可爱,现在将要失传了,方才觉得可哀。但看学生们鱼贯上台领取毕业文凭,便知道中国人大都不会鞠躬。”虽说张爱玲自己“逢时遇节很愿意磕两个头”,但毕竟“请安磕头现在早经废除”,这样的磕头我也不好意思劝你。
徐一士《一士类稿·壬午两名医》记:“兹附述一大臣讲养生而享大年者,其人为官至大学士之全庆,卒年恰在壬午也。其养生之术颇奇,乃以磕头为妙法。翁同龢壬午正月初四日日记云:‘谒全师。师言:每日磕头一百廿,起跪四十次,此法最妙。’传授此法,即在是年。同龢仿行之。据《无罣礙室随笔》引常熟秉衡居士《荷香馆琐言》云:‘吾乡翁松禅相国,每夜必在房行三跪九叩头五次乃卧,其法传自全小汀相国庆。翁相晚年气体极健,自谓得力于此。’可见同龢于师门所授,已实行且有效矣。全庆寿八十二,同龢则七十五也。运动肢体,为卫生之道,斯即借磕头起跪以为运动耳。”
看出来了吧,这样的头才是我要劝你磕的,而且要劝你多磕。不是给皇帝老儿磕头,不是因风俗礼节磕头,只为锻炼,只为健身,这样的头真不妨每天磕几个玩玩。你或许要说,锻炼的方法多的是,磕头毕竟不雅,叫人想到奴才。你有点迂了。你以为现如今早就废除磕头,也早就没有奴才了吗?噫!我指给你看,如今那些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精英,你别看他的身子风风光光立在那里手舞足蹈的,可他的那个灵魂,一直在磕着头,一直在做着奴才呢。你或许还要说,虽是为健身磕头,但若被人家瞧见,还是有点难为情的。你不仅迂,还脸皮薄。我们为了健身磕头,堂堂正正,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要难为情是那帮灵魂始终在磕头的人要难为情啊,是不是?话又说回来,那帮知识还分子又精什么英的要知道难为情,他就不做奴才了。
磕头健身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方法简单,屋里就行,你听我一句劝,多磕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