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何必曰利?

(2022-03-28 07:27:52)
实用主义永远会败给理想主义
原文
宋牼(kng坑)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他,就问:“先生要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兵,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休战;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休战。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孟子说:“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请问你的宗旨,你劝说后会怎么样?”宋牼说:“我将劝说战争的危害。”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很大,但先生这样号召的办法则不可以。先生以利害关系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高兴于利害关系,从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这就使三军官兵愿意罢兵而高兴于利害关系。当臣子的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兄长,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会舍弃相互亲爱的关系和最佳行为方式,心怀利害关系的目的来交往,这样的交往最后不消亡,是没有的事。)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先生如果以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就会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就会使三军官兵们乐于停止而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作为臣子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兄长,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相交往,如此还不兴旺,是没有的事。何必讲利害关系呢?”
华杉详解
宋牼,亦名宋钘(xíng),是当时的名士,著名学者。他的主张,从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即只有破除成见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提出“人之情欲寡”,要清心寡欲;“见侮不辱”,受到欺侮不以为耻辱;号召“禁攻寝兵”,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主张“人我之养,毕足(满足)而止”“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
《庄子》说这样的人“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就是不停地对人劝说,人们都讨厌他了,但他还是硬要宣扬自己的主张。
此时秦楚交兵,宋牼便要去楚国游说楚王罢兵。在石丘遇见了孟子。孟子问:“先生哪里去呀?”宋牼说:“秦楚交兵,我打算去谒见楚王,向他进言,请他罢兵。如果他不听,我再去见秦王,请他罢兵。两个大王之中,我总会有所遇合,希望他们听我的吧。”孟子说:“哦,我也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您的大意,您准备怎样去进言呢?”宋牼说:“我打算说,交兵是不利的。”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很好了,但先生所用的提法不可。”
号,就是名号、称号、旗号,就是你的核心主张,就像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以什么为名说服他罢兵呢?宋牼说“出兵不利”,那就是以利为号了,所以孟子说不可:
“先生用利来说服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利而高兴,罢了三军之师,三军官兵也因为悦于得利,而喜于罢兵。这样人人曰利,为人臣者怀着利的观念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怀着利的观念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利的观念来侍奉哥哥,这就会让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以利相交,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今天因为利罢兵,明天因为利又打起来,不仅跟外国打,自己内部也打,那还游说这回罢兵做什么呢?”
在《论语》里,季氏要攻打颛顼,说防止颛顼强大了,未来威胁到他。孔子说:“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为什么呢?你每天和你的手下一起密谋扩大利益,怎么侵占国君的,怎么夺取别人的,每个人脑子里都是利,那你手下的人,回家也会密谋怎么夺取你的。后来果然不幸言中,阳虎作乱,夺了季氏之权。
那应该怎么跟秦王楚王谈呢?孟子说:“您不能以利为名号跟秦楚谈,要谈的,唯有仁义而已,只有这样谈,才有意义。如果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兵,则仁义的价值观就传递给了三军将士,三军将士也乐于仁义而罢兵。仁义一倡,举国之人,皆熙熙攘攘而趋仁义。那为人臣的,心怀仁义以事君,做什么事,都是职责义务,而不是为了利益而效忠;那为人子的,心怀仁义以事父,尽儿子的职责义务,而不是为了利益而孝顺;那做人兄弟的,心怀仁义,执守悌道,不是为了利益而恭敬。这一国君臣父子兄弟,都只知仁义而不知有利,去利而以仁义相接,这样的国家,不王天下,是没有的事,何必言利呢?”
孟子的义利之辨,震古烁今,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一样。
某企业家说:“谷歌是理想主义的,而我们公司还是实用主义的。”
公司应该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呢?
国家应该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呢?
个人应该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呢?
可能我们首先比较容易接受的,个人应该持理想主义。有理想,则志有定向,勇往直前;没有理想,一心逐利,就为利欲多牵引,最终一定会迷失。
同理,实用主义的公司,也一定竞争不过理想主义的公司。特别是当领导人持实用主义,企业文化是实用主义,公司员工相互之间,员工对公司,也是实用主义,这就会成为一个没有企业精神,只有KPI的公司,这是一定走不远的。
国家也一样,实用主义的国家,一定竞争不过理想主义的国家。美国如此强大,现在处在“王天下”的位置,就是因为它的价值观,因为两百多年前建国者们奠基的理想主义。如果走“美国优先”,一切曰利,则必定是美国衰落的开始。
最大的力量,永远是价值观的力量,是仁义的力量。
读解
利害关系问题历来是孟子所反对谈的,《梁惠王》第一章是孟子去见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作为七雄之一的魏国国君,梁惠王关心的是如何有利于他的国家,然而孟子却不是这样认为,既然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和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那为什么不去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与其他人、其它国家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呢?如果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如果能与其他人、其它国家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利益不也是就在其中了吗?!所以孟子说,有“仁、义”也就够了。利害关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一种行事方式,也就是说,人们面对每一个新的选择时,都要考虑的一种选择,看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这种利害关系也可以称为现代的价值观。也就是《里仁》篇里子游所说的“事君数”的问题。现代人动不动就拿自己的言行来与社会商品比较,看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在利己或是利他的情况下,用社会商品的价值来判断自己的言谈举止,以确定划得来划不来,以确定自己是否继续或停止行动。依照孔子的意见,在寻求与人相互亲爱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行为方式,也就没有利害关系了。
因此,孟子认为,依照社会行为规范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