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2022-03-25 06:27:52)华杉详解
曹交,是曹国国君的弟弟。乌获,是秦国的大力士。
圣人之道,没有什么高远难行之事。你只需要在自己的日用常行,行走坐卧之间,每一次应事接物待人,都想一想如果是圣人,他会怎么做,然后自己也这样去做,那你在这件事上,就也是圣人了。如果每件事都是这样,你就是百分百的圣人了。
比如走路,不要走在长者前面,要走后面。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都是这样,那我也这样,我就是圣人了。
比如送客,孔子送客要送到门口,站着遥望客人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了,才回头进屋。那我送客也这样做,我就是圣人了。
比如洒扫,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都窗明几净,那我也每天洒扫我的房间,不是只会背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就又是圣人了。
比如吃饭,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讲究健康卫生,那我也像他那样讲究,不暴饮暴食,我就又是圣人了。
比如端坐,孔子席不正不坐,我也每次把椅子放端正再坐,到任何地方开完会,就把椅子推进去靠着桌子,不需要清洁阿姨来收拾,我就又是圣人了。
圣人之道,就是这些而已,你认真去做,在每一件事上讲求,自然知行合一,日日精进,达到圣人的境界,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如果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总去追求什么高远难行之事,就一辈子都入不了门,不会有大出息。
圣人之道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平时的一举一动,都是圣人之道。
解析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