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建军:大儒常无父
(2022-03-24 15:20:38)
标签:
转载 |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儒家最出色的圣贤大儒中,幼年丧父者似乎比例高,就从我这不怎么样的记忆中都能找到好几个例子,孔子三岁丧父,孟子两岁丧父,欧阳修四岁丧父,而范仲淹也是三岁丧父。这四个人中,孔子是儒家圣人,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欧阳修、范仲淹也都是千古少有的儒家贤人,颇有代表性,他们都是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除范仲淹母亲改嫁外,都是由寡母艰难带大。而岳飞、张载等儒家典范人物虽然不是幼年丧父,也都是在十三岁左右的少年期丧父。也许只是巧合。但是也许未必是巧合。 在分析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时,学者们提出很多因素对民族的文化形成有影响。生活所在地的气候、地理等无不影响着此地人的性格和文化。江南地区气候温和,江南人也往往性情柔和,江南文化则偏于旖旎奢靡。而中国北方苦寒,则北人往往性情粗悍,北方文化偏于豪放不羁。为文化奠基的巨人的个人因素对这个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而且此影响比气候地理的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思想是这个文化的中心,因此考虑中文文化特点,不可能不去理解老庄、孔孟等人的个人特点。心理学研究,特别是精神分析一脉的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幼年的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十分巨大,也就是说,那些文化巨人们幼年的家庭环境,必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他们的性格必定对他们的思想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必定会对他们所塑造的文化有影响……,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细想未必没有道理的一个事情是:孔子幼年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想到二千多年前鲁国人叔梁纥先生和颜征女士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的儿子孔丘的幼年生活,竟然会对我们有影响,感觉上颇为诡异,但是按照科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亚马孙丛林中的一个蝴蝶煽动翅膀,通过复杂系统中的相互影响,都有可能在我们这里引起一次风暴,那么同在中国的孔丘的幼年生活影响到我们,也并不算多么奇怪的事情了。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三岁丧父可能会对幼小的孔丘带来什么影响吗?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有这个事件的间接影响吗?作者认为,这个影响不仅有而且很明显,且听在下细细道来。 父亲早丧,对孔子的最大的影响是:他希望能有一个父亲。儿童都本能地需要父母,而这个儿童缺少一个父亲,由此很自然会带来这样的一个渴望。渴望有父亲而又没有,则儿童常见的一个心理反应是:幻想一个父亲。孔子就是这样。幻想的父亲和实际的父亲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幻想的父亲可以达到完美无缺,而现实的父亲总会有优点也有缺点。孔子幻想中的父亲,相信一定是很完美的。现实中,孔子的父亲也的确是一个很出色的人物,是一个英雄,据说他的力气能举起一匹马。在某次战斗中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敌方打开城门,引诱叔梁纥所在的队伍冲入瓮城,然后把沉重的城门从上面往下放,试图把叔梁纥所在的队伍截断,杀死先冲入瓮城的十几个勇士。在这危急时刻,叔梁纥奋力托起沉重的城门,使自己的战友能得以安全撤退。这次战斗使叔梁纥的威名大振,成了鲁国最有名的勇士。可以想象,幼年的孔丘询问母亲,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当时还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颜征说起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会是什么口气,而孔丘对父亲的想象又会多么的美好。也有可能,母亲并不和孔丘谈论父亲。毕竟他父母是非婚“野合”生了这个私生子。但是,我觉得前秦不是南宋,“野合”固然会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也并非奇耻大辱,所以这个可能性不很大。而且即使不谈论,母亲的态度中,总不会让儿子觉得自己委身的对象是一个无能之辈。现实中的父亲不论多么好,也许有不好的地方,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弱点总会暴露,会和妻子有矛盾,会和儿子有冲突,而孔子的父亲没有这样的弱点,因为他早早去世了,没有机会暴露自己的缺点——也使儿子没有几乎了解一个现实的人的父亲,没有机会学习和一个有缺点的父亲交往。在儿子心目中,他几乎可以是神。 孔子还有另一个幻想中类似父亲的形象,那就是周公,这个精神父亲更早已作古,也就更适合幻想中做类似神的角色——据记载,孔子常常梦见周公。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化的父亲,对孔子的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一个高度重视“孝”的思想体系,孝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私德,甚至是公德,因为儒家相信,只有在家中对父母孝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好人。不幸的是,儒家对君王也产生了这样的幻想,他们希望而且相信国王有可能是一个“圣王”,他会想一个慈祥的父亲爱孩子一样爱自己的臣民。孔子以为,一个在家庭中孝敬父母的人,可以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国王,而国王则关心着自己国家中所有的“孩子”,而这样一个国“家”就成为了像温馨家庭一样的父慈子孝的理想国。这对儒家思想有利也有弊。其利,是儒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一个像家庭一样亲密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中文中才有“国家”一次,而不是希腊人的“城邦”。)受这个理想感召,历代儒家不懈的努力,也的确为中国文化中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家庭,让许多中国人得到了天伦之乐的享受。但有一利也有一弊,其弊就是相对比较缺乏对为君父者可能出现的缺点的有效的制约机制。 幼年的孔丘没有看到父亲的缺点,对做父亲的人可能有的消极方面没有切身感受,青春期的孔丘也没有和多数男孩子一样,经历过反叛父亲并且和父亲冲突的过程,成年后的孔子也没有终于在心理上和父亲和解,所有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父子关系他都没有经历,因此就没有设计出一个更现实的而非理想化的父子交往模式,也使得他的政治设计中也相对比较缺少——如果不能说没有——现实地处理君臣冲突并制约君主权力的机制。也许正是儒家思想的这个弱点,使之适应了专制统治者的胃口。于是专制帝王变本加厉地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更极端地增加了“君父”的权力,从而强化了中国文化中民众对专制的顺从。种种弊端一开始或许不明显,积久则愈演愈烈,最后居然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把臣子完全变成了君父的奴隶。这就和孔子设想中的“父慈子孝”的美好情景南辕北辙了。终于在五四时期使中国人不堪忍受,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如果孔子死而有知,五四时期当然要大叫冤枉,因为按照孔子的纯净的儒家思想,如果父亲不讲理甚至残暴的要害死儿子时,儿子并不应该伸着脖子就案板,而是应该掉头就跑。儒家理想人物舜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舜的父亲再婚后,受到后妻的挑拨,对舜看不上眼,曾经试图杀死舜,舜也并没有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并没有慷慨受死。当然,五四时期就算孔子死而有知,也一样保不住“孔家店”,首先他已经是个鬼了,懂科学的五四知识界的人破除迷信,不会听他的鬼话;再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堕落并被专制统治者利用,孔子也多少有一些责任,毕竟是因为他的思想中,他的体制设计中,对“君父”过于理想化,期待过多而防范太少,结果使我们被“恶父”所害,孔子不能说没有责任。 说到这里,自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处。如果只是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大可不必细心推敲。不过作者以为此研究颇有实用。似乎记得艾丽斯漫游奇境一书中,有一个迂腐皇后,每说一段话都要加个结尾:“the moral of this is……”(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请大家不要嫌弃我迂腐,我觉得the moral of 本文 is:幼年丧父的孔子所提出的理论,积极方面可以可以激发对美好家庭和社会的向往。而另一方面,我们这些知道最好的父亲也不是神,最好的领导者也会犯错误的人,也就知道了孔子这样一个智慧超群的伟人为什么在他的思想中会稍稍有些过度理想化,他为什么过度相信“父母”或“父母官”,从而使他的思想留下了被专制者利用的漏洞。关于如何修改儒家思想,我们也可以有一些启发。 补注:写完这篇文章后,忽有一天,在读林语堂的文章时,听林语堂说“孔子为什么注重孝道……吴经雄博士曾提出过……其原因是因为孔子出生时没有父亲”。不禁废卷长叹,天下英雄所见略同。 |
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605/images/1181008661706_1181008661706_r.jpg
梦芳备注:
朱老师原文一气呵成,整篇文章只有一段。为避免大家焦头烂额气喘不上来甚至被噎死的危险,特斗胆分了几段儿。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看官海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