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谭概·谬误部第五》祠庙
(2022-03-24 07:34:31)欧公《归田录》云:世俗传讹,惟祠庙之名为甚。今成都显圣寺者,本名蒲池寺,周显德中广之,更名显圣,而俚俗多沿旧名,今传为菩提寺矣。江中有大小孤山,以独立得名,而世俗传“孤”为“姑”。江侧有大石矶,谓之澎浪矶,遂传为“彭郎矶”,云彭郎,小姑婿也。予尝登小孤,庙像乃一妇,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西京龙门山,夹伊水上,自端阔,望之如双阙,故谓之“阙塞”,而山口有庙曰“阙口庙”。予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屠刀尖锐,按膝而坐。问之,云:“此乃豁口大王也。”此尤可笑。(世间传闻不实,以祠庙(祠堂、庙宇)的名称最为厉害。如今京城西面崇化坊显圣寺,本来名叫蒲池寺,周氏在显德年间增加扩大了它,更改名字叫做显圣。但是民间还是多称呼它的旧名,如今又转称为菩提寺了。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巍然独立,但是民间把孤称为姑。江边有一石矶(江边突出的岩石或者小山),称为澎浪矶,就被转称为彭郎矶,彭郎,就是小姑婿的意思。我曾经经过小孤山,小孤山庙里的造像就是一位妇人,而皇帝赐给的匾额叫做圣母庙,这哪里只是民间的荒谬呀(庙堂之上也很荒谬)!长安龙门山,夹着伊水,从顶上看上去就像两个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所以称为阙塞,而山口有一座庙叫做阙口庙。我曾经看见庙里的造像塑造得非常勇猛,手持一把屠刀很尖锐,按膝盖坐在那儿。我问这是什么造像,别人说这是豁口(缺口)大王。这尤其让人觉得可笑。)
汲郡有肖像“三仁”,并及商纣者,谓之“四王”。陈锡玄曰:“推此类,知淫祠之可毁者多矣!”
温州有“杜拾遗庙”,后讹为“杜十姨”,塑妇人像。邑人以“五撮须相公”无妇,移以配之。五撮须,盖伍子胥也。又江陵村事子胥,误呼“伍髭须”,乃塑五丈夫,皆多须者。每祷祭,辄云“一髭须”、“二髭须”至“五髭须”。
谢在杭曰:阆州有“陈拾遗庙”,乃陈子昂也。讹为“十姨”,更肖女像,崇奉甚严。拾遗之官,误人如此!子昂屈为妇人犹可,独奈何令子美为鸱夷子妻乎!
陈州厄台寺,相传孔子绝粮处,旧榜“文宣王”,因风雨洗剥,但存“王”字及“宣”字下一画。僧遂附会为“一字王佛”。
为传“一贯”故,称一字王,有何不可?又《元史》载:西南夷,惟白人一种好佛。胡元收附后,分置路府,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米元章写《高丽经》,亦以孔子为佛,颜渊为菩萨,则称佛又宜矣。宋吏胥辈以苍颉造字,故祖之。每祭,呼为“苍王”。更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