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航空难,死生无常:祈愿我们的心永存光明

(2022-03-23 14:23:39)

文 | 雾满拦江

(01)

晴天噩耗。

https://p4.itc.cn/images01/20220322/72c9bbc4b3ce45d6b8e294d57a5625a4.jpeg

今晨消息,由于飞机坠毁现场在山林间,增加了黑匣子搜寻的难度。

祁求平安。

漫长的疫情,让许多人不堪重负。

东航事故,不啻雪上加霜。让我们的心,陷入苦痛。

(02)

东航事故发生,网上有人“蹭流量”,撰写不尊重罹难者亲属的文章,或是假冒“因意外没有登上这架航班的人”。

这种行为立即遭到了网友的制止。

然后大家开始转发 “温情故事”。

https://p0.itc.cn/images01/20220322/6a876b8464014bacbb647031361c4c02.png

“鹿儿岛善良老人”故事,在网上流传很久了。

1985年日航空难,确有其事。事故中遇难人数520人,幸存者4人,这些数据都能对得上。

我也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我相信人间温情——但我们所坚信的,构筑成认知壁垒,恰是我们生命无法承受之痛。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先生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鲁迅先生的《小杂感》中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陶渊明和鲁迅先生的叙述,都是表明这样一个现实:

第一个,每个人都是孤立的。

第二个,人类的感情无法相互理解。

第三个,人的悲欢情绪如潮汐,起伏波动。

你的痛,你的苦与你的伤,只属于你自己。而别人活在他自己的情绪波动中。当你悲痛时,可能别人正处在欢乐的频道上,他没有义务把自己的情绪降下来。而当他的情绪自然波动,从欢乐转换到悲伤,也许你的情绪又调到了欢乐频道,你也没有义务配合别人,抑制自己欢乐而强颜苦痛。

所以再来看“鹿儿岛善良老人”故事,就会发现这是个“低认知高温情”的叙事方式。

故事中的丧子妈妈,仿佛成为整个宇宙中心,她的苦,她的痛,她对孩子的疚歉心情,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所有地球人的情绪,都随着这位妈妈的情绪波动而波动。

她苦,大家一起苦。

她快乐,大家哪怕全家死绝,也会跟着她手舞足蹈快乐无极限。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认知构设,一个远在鹿儿岛的陌生人,是不可能在多年后,竟然知道她心里都在想什么。

网上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温情。

——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期待:期待着这个世界,以自己为中心旋转,并随时因应自己的心情,提供必要的温情或是其它服务。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322/f124671215b243528fb233bf67dc33a2.jpeg

当这种期待落空,我们就会陷入失落。

陷入焦虑。

陷入一种“这些人好坏他们明明知道我现在不开心可是他们却快乐到一塌糊涂可见他们就是故意刺激我”这样一种怨怼心情。

所以,相比于这类低认知叙事,我们更需要在对东航事故高度关注、期待奇迹祈求平安的同时,籍此梳理我们的心。

(03)

第一个:人世间的规律法则,是无常。

什么叫无常?

夜晚你的头挨到枕头上,不确定明天一定会起来。你早晨出门,不确定中午或晚上,还会再平安回来——你搭上一架航班,同样也是有风险的。

但我们中的多数人,早晨睡下,第二天活蹦乱跳爬起来。早晨出门上工,中午或晚上平安回来——这样规律的生活久了,我们就不再相信无常。

我们甚至以为,那种“有常的”、规律的、一切过程都可预测的生活方式,才是世界的本质。

所以在漫长的疫情中,总有朋友祈盼,祈盼疫情早日结束,让我们回到疫情之前——然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在不确定中,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这才是以后有可能长达几十年的常态。

直到我们习惯为止。

一旦我们习惯了某种状态,这个世界又会继续变化。

直到我们彻底不适应为止。

这就是无常。

第二个,除了生死,所有的痛苦都只是擦伤。

佛家说,人生有七苦。

前四个是生、老、病,死。

第五个是喜欢的人,却只能恨海情天,无奈分手,这叫爱别离。

第六个是讨厌的人,却必须相濡以沫,无法分割,这叫怨憎会。

第七个是人家不给你的东西,却朝思暮想要得到,这叫求不得。

但我们看明白了,生老病死,只是自然常态。如果说人世无常,那么无常中也有有常,这个有常就是生老病死。不管是人,是动物,是植物,是微生物,都受这个有常规律制约。

但——爱离开的人,讨厌身边的人,想得到人家不给的东西,这却是我们心中的情绪。

不是我们爱离开的人。而是离开的人,和我们没有人际冲突,却只有美好的人际想象,所以我们爱他们,不管他们是男还是女。

不是我们讨厌身边的人,而是人性中隐含了冲突的种子,是我们的内心在冲突,而后这种内在冲突外部投射,就归罪到了身边的人。

不是我们贪婪别人不给的东西,而是我们的认知,如“鹿儿岛善良老人神话”一样,以自己为宇宙中心,想要得到比宇宙更多的东西。

——只有如东航事故,突如其来刺激到了我们的心,我们才会恍然大悟:

生老病死只是生命常态,紊乱的情绪也只是我们自苦的心态。如果我们沉浸在痛苦中,我们就活在痛苦中,如果我们知道情绪的波动,那么我们就会活在明丽通透中。

第三个,放下自苦,向死而生。想爱就爱,该做就做。

很多朋友,活在纠结中。

身边有喜欢的人,可是害羞不敢表达。

曾经冲朋友或家人发过脾气,内心疚歉,却不好意思认错。

许多该做的事儿,不敢去做,生恐被别人嘲笑。

有些话,想说却不敢说,怕说出来引发误会。

所有这些纠结的事情或想法,只是因为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常”的,是万古不变的。你今天躺下,明天还会爬起,所以有些事你可以向后推。你早晨出门,中午或晚上就会正常回来,所以你哪怕曾负疚家人,也不愿意说句对不起,反正大家天天见面,急什么呢?暗中喜欢的人,却不敢执子之手说声爱,是因为你以为这种相处的时间,永远不会有尽头。

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呢?

情况真的不是这样,因为世事无常。

该做的事儿,该道的歉,该求的爱,如果你现在不立即开始,也许转瞬之间,你就会在某一种特定的场合懊悔。

公元1529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病重,辞官归乡。舟船行至青龙滩,先生病重,弟子垂问:先生还有何未了之事?

王守仁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言讫,先生辞世。

王守仁临终八字,意思是说:

——我的生命没有缺憾!

该说的话,我说了。该做的事儿,我做了。该表达的爱的时候,我也没有耽误。一丝不挂而来,坦坦荡荡而去,率性而活,诗意栖息,这就是我,你们所有人生命中那永不熄灭的烟火。

(04)

拿起手机,给你的父母打个电话吧。

对他们说:我爱你,感谢你们千辛万苦把我拉扯大。

拿起手机,给你的孩子打个电话吧。

对他们说:我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

拿起手机,给你讨厌的人打个电话吧。

对他说:其实你这个人挺好的,我和别人一样都很喜欢你。

拿起手机,给你喜欢的人打个电话吧,不管他是你的丈夫,是你的妻子,亦或只是你心里暗恋的人。

对他说:晚上我们一起去江边看月亮吧,听听涛声,吃顿烧烤。

所以我们今天没有问题。

我们的人生,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有该说未说的话,该做未做的事儿。

我们不是“鹿儿岛善良老人”段子中的主人公,不是世界中心。该做的事儿不做,我们生命就会有缺憾。该说的话如果不说,别人就不会知道。

但当我们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我们就会如古往今来的智者一样,活在光明中,活在快乐与明亮中。

王荣辉女士与其合伙人的龌龊,源自于她们都是“天真的女孩纸”,不懂得商业投资的残酷性。她们的合作违背了商业投资的一条铁律。你知道这个不可违背的铁律是什么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