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词话精读》第十一章(9)

(2022-03-19 08:33:00)
|13|
    张惠言并不总是以青年导师的形象示人,他还有一首充满负能量的《双双燕》,更有“深美闳约”的味道。但这首词不似前述《水调歌头》那般明白晓畅,读者一定要慢慢来读,细细来品味:
    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花轻柳重,隔断红楼芳径。旧垒谁家曾识,更生怕、主人相问。商量多少雕檐,还是差池不定。
    谁省。去年春静。直数到今年、丝魂絮影。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不住呢喃交讯,又惹得、莺儿闲听。输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瞑。
    词牌名为《双双燕》,内容恰与词牌相合,写燕子在春天飞来,寻找人家依靠。整首词并不曾用到任何怪异的修辞或艰深的典故,只有“社雨”不大为现代读者熟悉,但我们简单将它理解为春雨也就可以了。(春社和秋社时节下的雨。此处指春社时节下的雨。春社,古时一般在立春、立秋后不久两次祭祀土神,春祭称为“春社”,秋祭称为“秋社”。)语言虽浅近,却越读越有味道,仿佛藏着词人的层层深意、款款心曲,却又无法一一凿实,这正是常州词派一贯推崇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写法。
    艺术作品所谓“深度”,其实也就体现在这里。“深度”不是深刻,而是形容一件作品耐人寻味、言外有无尽之意。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意内言外”和“比兴寄托”营造出一个似实还虚、即实即虚的歧义空间,作品的内涵就是这样“丰富”起来的,而这样的作品也就当得起“深美闳约”的评价。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词很难脍炙人口,因为它既不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般将情绪宣泄得酣畅淋漓、一目了然,亦不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那般靠美丽的语汇营造出意象派的朦胧美。凡是需要寻味与咀嚼的艺术,注定没有流行潜质,所以“深美闳约”的另一层意思就是阳春白雪,无法走向大众。
    |14|
    王国维并不否认“深美闳约”的卓绝,他只是认为这样的评语不该轻率地授予温庭筠,而只有五代年间的大词家冯延巳才当得起。
    冯延巳与温庭筠倒有几分相似。在传统观念里,温庭筠是“文人无行”的代表,他在仕途上的失败理应让所有人额手称庆,否则晚唐史上定会多了一名奸臣;倘若温庭筠当真仕途顺遂,一路做到宰相,那一定就是冯延巳的样子。换言之,温庭筠是失意的冯延巳,冯延巳是得志的温庭筠
    冯延巳生长在温柔富贵的扬州,他的父亲是南唐开国君主李昪最为器重的几位大臣之一。因为这样的关系,冯延巳早早便得到李昪的赏识,和皇子李璟过从甚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党。李璟继位之后,冯延巳毫无悬念地一路高升,显然要将家族相传的权力与富贵进行到底。
    人生在世永远欲求不满,穷人追求富足,富人追求权势,暴发户还要追求血统和文化修养,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冯延巳一切俱足,于是便开始追求宏大的人生理想,这理想便是建立伟大的战功。
    若初次和冯延巳接触,会很容易被他的胸襟气魄打动,譬如他曾经这样评论开国君主李昪:“他老人家打了一次败仗,不过损失几千人,就一连好几天长吁短叹地吃不下饭,真是乡巴佬气质,哪里及得上当今皇帝(李璟),数万大军在外作战,他却吃喝玩乐一切照常,这才是真英雄!”
    开国君主总是有雄才大略的,李昪其实也不例外,只是他真的有一颗仁人之心,在饱经忧患之后令人吃惊地蜕变为一名和平主义者,不爱打仗,不忍心看到死伤。所以李昪有这样的政治遗嘱:继任者不要开疆拓土,不要追求赫赫武功,只要保境安民,让老百姓过上太平喜乐的日子,于此足矣。
    李璟和冯延巳却是另一番心思,何况南唐政权号称李唐后裔,为何不在自己这一代上一统天下,恢复贞观、开元的盛世面貌呢?但帝王追求天下盛世的雄心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并不都是好事,南唐帝国的统一事业终于以损兵折将告终,而此时的北方,后周雄主柴荣兴起,迫使南唐尽割江北土地,废除帝号而改称国主(所以我们称李璟为南唐中主,称李煜为南唐后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里,冯延巳也随着时代波澜或起或伏,时而被罢相,时而官复原职,时而又被罢相……在外有连绵兵火,在内有疯狂党争,高层政治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对于与人斗到底是不是其乐无穷,强者和弱者的看法一定是不一样的。
张惠言《双双燕·满城社雨》
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花轻柳重,隔断红楼芳径。旧垒谁家曾识,更生怕、主人相问。商量多少雕檐,还是差池不定。谁省、去年春静。直数到今年,丝魂絮影。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不住呢喃交讯,又惹得、莺儿闲听。输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燕之作。燕子作为春天的信使,美丽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赏爱,所以咏燕之作代不乏人,《诗.邶风.燕燕》,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词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特别清拨之作。张惠言的这首《双双燕》词显然汲取了我国古代咏燕诗词的文化底蕴,尤其可以看出他对史达祖《双双燕》词在艺术构思上的某些传承。不过,作为清代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一流文学宗师,张惠言始终不屑于拾前人牙慧,始终欲有创立和开辟,他的朋友鲍桂星就说他:“独念君生晚近时,慨然为举世不为之学,每举一艺,辄欲与古之第一流者相角,而不屑稍贬以从俗”(《受经堂汇稿序》)。所以,惠言的这首《双双燕》词虽有汲取,但多新变,展示更多的是他独立不偶的心性以及别出心裁的艺术追思,且又传达出他游踪漂泊而又寂寞孤苦的人生遭际。
  农历一月底二月初的“春社”时节,“满城”均下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那沥沥雨丝与潇潇雨声唤起一双燕子无家可归的“新恨”,因为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年年迁移的侯鸟燕子,又要开始新的漂泊。然而,此时此刻,燕子还不知道家在何方。春天的花朵还是那样灿烂,春天的杨柳还是那么葱翠,它们重重叠叠隔断了通向闺中思妇居住的“红楼”小径。燕子隐隐约约还记得去年砌下的旧巢,但又不能确认。燕子打量了多少屋檐雕龙描凤的殷实之家,想找出去年旧巢,但它们最终还是飞来飞去,迟疑彷徨,找不到一个栖息或再筑新巢的地方。谁人能够了解燕子春去秋来那年年岁岁都萦绕在心头如“丝魂絮影”般的漂泊与孤独的心境?那漂泊与孤寂的燕子呵,前身理应是那一片片凋谢飘零的“落红残粉”。燕子迟疑彷徨,但它们相濡以沫,态度亲昵。它们不停地呢喃,似乎在交换着意见,又似乎在互倾衷肠。它们恩爱的关关鸣声,又让黄莺鸟听得那么专注。燕子虽然恩爱,但它们栖移不定的漂泊生涯,毕竟比不上那日日在水池画栏傍双栖双眠的鸳鸯来得宁静、温馨。
  张惠言出生于常州武进县一个世代为儒然科考不彰的清寒家庭,四岁时父亲就病卒,其母将他含辛茹苦教养而成。惠言回忆其早年孤苦生活时描述道:“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餮,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也?吾与尔姊尔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茗柯文编.先妣事略》)。从十四岁开始就外出教授为生,其间两次在安徽歙县金榜家设帐授徒,滞留时间最为长久。二十六岁至三十九岁时又七上京师应进士试。在张惠言四十二岁的生命历程里,约四分之三的时间身居异乡,为糊口而漂泊四方。所以惠言一生饱尝抛妻离子的别离之苦,也屡受寂寞孤苦的煎熬。此词就借咏燕,委婉且淋漓尽致地抒写他身处异乡时那种寂寞难耐的孤苦感,那种漂泊四方时压抑在心头的感伤,那种茕茕孓立时对亲人与故乡不可遏止的思念。词中“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输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暝”等语,既是惠言对浪迹天涯燕子的拟人化描摹,更是他此时此刻孤苦、感伤、思念且又有几分怨懑心态的真实反映。张惠言《双双燕》词所反映出来的苦寒人生遭遇,既是他个人的,又是传统社会中诸多为生计、为功名奔走四方、萍飘天涯的“寒士”们孤苦生涯的真切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