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不屑于教导他,这也是一种教导
(2022-04-28 07:28:05)
标签:
杂谈 |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华杉详解
孟子说:“教诲人的方法有多种,我不屑于去教诲他,也是一种教诲呢!”
儒家教诲人,跟中医一样,一人一方,辨证施治,没有标准教材、标准答案。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老师给的回答也不一样。比如什么是仁,什么是孝,这些儒家思想最根本的问题,孔子也从来没有给一个“标准答案”。在《论语》里,每个人问,他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他都是根据提问者自身的情况,看他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
朱熹在《中庸集注》里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被误传进了《成语词典》,意思成了以牙还牙的报复。其实它的原意是:“君子教诲人,都是用他自己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帮助他。”就像你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问你一系列的问题。老师问,你回答,问的问题全是你能答上来的,一路问下去,你就明白了你那个问题的答案,你自己就说出来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徐爱给王阳明整理《传习录》,王阳明开始时就反对,他说问答的背后,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的情况,你如果记下来,把他作为思想传下去,都是误人子弟。因为别人的情况不同,他却把这个当药方,就容易出问题。
前一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