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61,379
  • 关注人气:4,2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礼记》

(2021-09-06 09:39:58)
分类: 教材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大学》的作者,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及其门人弟子。
  所谓《大学》为“四书之首”,说的是《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浩如烟海,究竟应该从何读起呢?经过历代儒者的千挑万选,确定下来了所谓“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一最最基本的书目。这四部经典又该从何读起呢?宋元之后的儒家学者一致认定,非《大学》莫属。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所谓“大人之学”的时候,你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应该是《大学》。这样,你的学问之路,才不至于出现什么差错。
  而《大学》最重要的,又是首章。它重要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宋代之后的儒者,安身立命的功夫,基本上都在这几句话上了。按照朱熹的划分,《大学》共有十一章,可以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第一章独为第一部分,是“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言论,讲述了《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第二部分,是“传”,是曾门弟子记录的曾子分别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解释。简单来说,一部《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纲领,而第一章又是《大学》的纲领,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原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在明明德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在于使人弃旧图新,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评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来自于《大学》的首章,它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局限于自我的单独个体,也包括推己及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宗旨呢?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
  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
  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有人听后一定会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止于至善”四个字会被翻译得那么复杂。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对《大学》通篇考察的结果。因为后文表述得非常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里我们也可以附带纠正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搞定的意思,其实是不准确的。在儒家那里,“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他们要搞定的是天下人的道德,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美好社会。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而后有定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安而后能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思虑周才能够有所收获。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八目”的顺序: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齐天下
@结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本应重视的却轻视,应该轻视的却被重视,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未之有也(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