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礼记》
(2021-09-06 09:39:58)分类: 教材 |
所谓《大学》为“四书之首”,说的是《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浩如烟海,究竟应该从何读起呢?经过历代儒者的千挑万选,确定下来了所谓“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一最最基本的书目。这四部经典又该从何读起呢?宋元之后的儒家学者一致认定,非《大学》莫属。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所谓“大人之学”的时候,你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应该是《大学》。这样,你的学问之路,才不至于出现什么差错。
而《大学》最重要的,又是首章。它重要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宋代之后的儒者,安身立命的功夫,基本上都在这几句话上了。按照朱熹的划分,《大学》共有十一章,可以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第一章独为第一部分,是“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言论,讲述了《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第二部分,是“传”,是曾门弟子记录的曾子分别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解释。简单来说,一部《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纲领,而第一章又是《大学》的纲领,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原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在明明德(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在于使人弃旧图新,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评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来自于《大学》的首章,它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局限于自我的单独个体,也包括推己及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宗旨呢?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
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
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有人听后一定会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止于至善”四个字会被翻译得那么复杂。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对《大学》通篇考察的结果。因为后文表述得非常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里我们也可以附带纠正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搞定的意思,其实是不准确的。在儒家那里,“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他们要搞定的是天下人的道德,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美好社会。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八目”的顺序: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齐天下
@结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一篇:林清玄:【波罗蜜】半亩园
后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