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你未必懂
(2021-07-06 06:38:40)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你未必懂
杨大腚
近读一篇文章,因之晓得作家丰子恺生前的一段趣事。
有一次,丰子恺与一商人见面。商人见面便问:“先生贵姓?”恺答:“姓‘丰’。”商人:“什么‘风’?”恺:“咸丰皇帝的‘丰’。”商人眉头紧皱,迷惑不解。
于是,恺改口道:“五谷丰登的‘丰’。”商人听了,依旧茫然。恺只好拿笔,在商人的手掌心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丰”字。
商人看罢,笑了:“原来是汇丰银行的‘丰’。”丰子恺以为,汇丰银行的“丰”更出名。便在后来,他与一农民见面会谈时,改变了做法。见面后,农民问:“先生贵姓?”恺答:“姓‘丰’。”农民:“哪个‘丰’?”恺:“汇丰银行的‘丰’。”农民听后,摇头不解。恺又道:“咸丰皇帝的‘丰’。”农民脸上依旧茫然。恺只好拿笔,在农民的手掌心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丰”字。农民看罢,笑了:“原来的是丰收的‘丰’、五谷丰登的‘丰’。”
因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不同职业的人便有了从自己职业特点和习惯出发,对相同的字眼作出的独特角度和不同切入方向的认知,并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思维定势和习惯。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因人而话,看具体的说话对象,而相应改变表述的不同方法和不同内容。
看对象说话,因人而异。现代人如此,古人亦不例外。常人如此,圣人亦然。关于日出日落,孔子教学生时,都是这样说的:“日出扶桑,日落昆仑。”而当对普通百姓,孔子却不得不改口道:“日出东山,日落西山。”可见因人而话,即使是圣人,也未能免俗。
生活中,因不看具体对象乱说话而吃上了大亏的,不乏其人其事。某君命运多舛,几经曲折,好不容易,才在一位好心阿姨的撮合下,搞到了对象。一番热恋之后,女朋友约其到准岳父家吃饭。吃完饭后,出于尊重和礼貌,该君用南宁粤语对女朋友一家的盛情款待深表感谢,说道:“伯父伯母慢用,我吃饱了。”因南宁粤语的“饱”字吐字为“表”音,说完后,该君唯恐伯父伯母们听不懂,遂又急急忙忙补充道:“我吃够了!”紧接着,又觉得还不够清楚和准确,再添上一句:“我吃多了!”
第二天,该君与女朋友的关系便告吹了。原因是女朋友的父母一致认为,该君言语混乱,说话异常,头脑有问题!“吃够了”不就等于“厌世了”,“厌世了”不就形同“不想活了,想上西天了”!而“吃多了”,不就是“吃饱了撑着”!嫁这样的丈夫还得了!选这样的女婿还了得!
无独有偶。一次,某饭店服务员接到一个订餐电话。客人自称姓“穆”,穆桂英挂帅的“穆”。服务员却一时听不懂。于是,反问客人道:“哪个‘木’?是不是‘莫老爷’的‘莫’?”客人说:“不是”。接着,服务员又继续问道:“是不是‘羡慕’的‘慕’?”客人又说:“不是”,并坚持说是“穆桂英挂帅的‘穆’”!因为工作太忙,搞不懂的服务员便向客人建议道:“我给你记个‘木头’的‘木’吧,简单点,反正都一样,有个记号就可以了!”晚上用餐时间到了,却不见食客出现。原来,那个订餐客人,当时一听到给他记上“木头”的‘木’后,非常气愤,马上改到其他饭店订餐。原来好端端的就要到手的一单生意,却因出言欠佳而“黄”了,不禁令人唏嘘。
前一篇:我把一家自助餐厅吃垮了
后一篇:一则谣言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