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2021-06-25 05:34:20)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服从接受),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深恶痛绝)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使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没有人敢抗拒我。’不要父亲不要君主,是周公所要征服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著书立说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学生。”
华杉详解
“以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天下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驱走了猛兽,而百姓得以安宁;孔子著《春秋》,明大义于当时,垂法戒于后世。有了价值观标准,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感到害怕。《诗经》说:‘攻击戎狄,惩罚了荆国、舒国,就没有人敢抗拒我们。’像杨朱、墨翟这样无君无父的人,正是周公要惩罚的。我正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驳斥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哪里是好辩呢?我只是不得已罢了。能够以言论来反对杨朱、墨翟的,也只有圣人的门徒了,舍我其谁?”
解读
公都子问老师:“人称夫子好辩,您到底为什么好辩?”孟子说,自己是在不得已的情势下才挺身而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承续历史文化和对抗时代思潮。
孟子对自有生民以来的历史进程,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断,即所谓的“一治一乱”。这是孟子综合古今历史所作的结论。
尧舜时,洪水泛滥,猛兽为害,人民流离失所。于是舜使禹治水,龙蛇远离,人民得以安居。这是一治一乱之一,是人与自然的斗争。
尧舜之后,禅让停止,帝位世袭,暴君接连出现,到商纣时更是民不聊生。周公辅佐武王,诛纣伐奄,天下归于太平。这是一治一乱之二,是政治上同暴君的斗争。
到了东周,诸侯大小兼并,上下篡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一治一乱之三,是正伦理纲常的斗争。
孟子认为,当前进入了一治一乱的第四个阶段,这是对抗时代思潮、力辟邪说的斗争。他说:自周以后,不曾出现英明的国君,诸侯国称王称霸,各走极端,思想界也空前混乱。在野的读书人,纷纷站出来发言。杨朱、墨翟两家的言论,更是四处流散,传布天下。问题是,杨朱、墨翟的思想,不仅是各执一端,而且背离了人生大道。杨氏取为我,为我之极,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极端的自私,其心可诛。这样的人,根本不愿意为天下人做些什么,等于是心中没有国君。墨氏兼爱,兼爱之极,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是极端的利他。然而,问题是,他们的心中还有自己父母的地位吗?
就儒家看来,杨氏无君,墨氏无父,等于不仁不义;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四端不显,岂不等于非人了吗?非人的人,就是禽兽;不知有父,不知有君,这是“率兽食人”,其后果就是人将相食。例如眼前的现实,就是上下篡夺,大小兼并,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孟子认为,时代的动乱,人间的悲剧,实由思想错误所引起,杨、墨邪说蔓延便阻塞了孔子的仁义。所以,他要挺身出来,弘扬儒学正道,力辟杨、墨异端。
孟子的思想有破有立,立是弘扬儒学,破是力辟杨、墨。立的方面真是波澜壮阔,明照千古;破的方面虽有建树,但也有偏颇。杨朱是主张“为我”,但其“为我”,不是只为自己而漠视君国。他的“为我”,是回到自我——这是由《论语》中的隐者一路下来的——因为只要人人都回到自我真实的生命,也就不会去干扰别人、混乱天下了。而墨子的兼爱,也不是心无父母,而是以等同的爱,去爱天下的父母。墨子认为,儒家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差等的爱,在上位者只顾亲亲,谁来仁民?爱心德政何年何月才能下及百姓?不过,总的说来,一方面,人离不开社会,人生不能只顾自己;另一方面,人性为仁,仁者爱人,爱人是有差等的,人不可能以对自己父母的爱,同样地去爱他人的父母。所以,孟子对杨、墨的批判是有其道理的,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
孟子对历代一治一乱的史实考察,肯定了禹、周公、孔子的道德事业:禹治理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平服夷狄而百姓宁,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像无父无君的夷狄,是周公所要去征伐的;无父无君的乱臣贼子,也是孔子所要贬抑责难的。礼乐征伐本自天子出,天下诸侯有篡夺兼并背离礼乐之举,则天子有征伐声讨之责。孔子作《春秋》,以褒贬为征伐,寄大义于微言,这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所以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认为,无父无君的杨、墨是需要自己去批判的。他的不得已而辩,正是要自觉地担当继承三圣(禹、周公、孔子)的文化使命,要自觉地背负扭转时代狂潮的重任。杨、墨之道一日不平息,孔子之道就一日不能彰显于世。所以,他要正人心,息邪说,既弘扬儒学,又力辟杨、墨,做一个圣人的门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