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不直,则道不见
(2021-06-13 06:18:18)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孟子说:“我今天可以见他,不直接告诉他墨家的矛盾、缺陷在哪里,大道就不会显现。今天我就直接告诉他。我听说夷子是信奉墨家学说的,墨家学说提倡办理丧事,以薄葬为正确的道路;夷子想用这种主张移风易俗于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这样就不可贵吗?然而夷子又厚葬他的亲人,那就是用他认为低贱的方法来侍奉亲人。”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
1.墨者夷之:信奉墨子学说,名叫夷的人。2.徐辟:孟子的学生。3.直:《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广雅·释诂二》:“直,义也。”《字汇·目部》:“直,正也。”这里用为正直、公正之意。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夷子说:“儒家的道路,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就象爱护婴儿一样,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我也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的时候由亲人开始。”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4.赤子:《尚书·周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之意。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说:“这个夷子真的认为人们爱护他的哥哥的孩子和爱护邻居的孩子一样吗?那是有取舍的。婴儿在地上爬着将要跌进井里,这不是婴儿的罪过。况且天生万物,每物只有一个根本,而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根本。)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大概上古时候曾经有不安葬自己亲人的人,他的亲人死了,就把尸体扛起来丢到山沟里。后来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撕食尸体,苍蝇蚊子也聚来叮咬。他的额头上就冒出了汗,斜着眼而不敢正视。5.蚋:(rui锐)《通俗文》:“小蚊曰蚋。”主要是蠓科、瘿蚊科和摇蚊科的任何种小双翅蝇,其中很多都能够咬人疼痛并且还有某些是人类和各种其它脊椎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传播者。又名沙蚊。这里用指为小蚊之意。6.嘬:(zuo作)《韩非子·说林下》:“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体)而食之。”这里用为叮咬之意。7.颡:(sang嗓)《孔子家语·困誓》:“河目龙颡。”《淮南子》:“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说文》:“颡,额也。从页,桑声。”《方計》:“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这里用为额头之意。8.泚:(ci此)《正字通·水部》:“泚,汗出貌。”这里用为出汗的样子。)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取土的器具)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有顷,一会儿。)曰:“命之矣。”(这个汗呀,不是自己想出的汗,是内心真情表现在脸上的结果,于是这人就返去拿藤蔓野草和灌木来掩埋尸体。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和仁爱的人埋葬自己的亲人,也必然是有道理的。”徐辟把这些话告别了夷子。夷子怅然若失,停了一会才说:“命运就是这样啊。”)
9.櫐:(lei雷)《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虆之。”《楚辞·刘向·九叹》:“葛藟虆于桂树兮。”这里用为藤、葛类蔓草名之意。10.梩:(li梨)同“杞”。《集韵·止韵》:“杞,木名。《说文》:‘枸杞也。’一曰国名,亦姓,或作梩。”这里用为一种叫“杞”的灌木之意。11.怃:《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这里用为怅然失意的样子。
华杉详解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各逞其学说。上一节,孟子刚批评完农家许行的荒谬,这一节,墨家又来挑战了。墨家的信徒夷之,托了孟子的弟子徐辟的关系来求见孟子。孟子称病不见,但是又不给他把路堵死,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但是我现在病着,等我病好了,我去见他,他不必来。”孟子这是放他一放,看他心诚不诚,若诚心求教,倒可以教他。
过了些时日,夷之又来求见,让徐辟传话。孟子说:“现在可以见了。不过,要见面,咱们就要说直话,不然真理就表现不出来。我且直言相告吧,我听说夷之是墨家,你去问问他,墨家治丧以薄葬为道。夷之想以薄葬之风来改革天下,那么他是不是认为,不薄葬就是不足为贵的?可他埋葬自己的父母却相当丰厚,那他不是以他轻贱否定的东西来对待他父母了吗?”
墨家批评儒家最多的就是厚葬,而儒家批评墨家最多的是兼爱。兼爱的意思是爱无等差,也就是爱所有人都一样。这在儒家看来是灭绝人伦,因为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别人,如果一个人爱自己家人和爱别人都一样,那儒家就说他是禽兽了。
墨家因为提倡兼爱,所以对自己的亲人反而比较刻薄,葬礼也一切从简。夷之是墨家,但是他在葬自己父母的时候,却不忍心太薄,所以他心里还不是一个彻底的墨家。孟子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愿意见他,也从这一点开始启发他。
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夷之,夷之回答说:“墨子之道,主于兼爱,就是要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和他人一样,不分厚薄,一样地去爱。儒家也未必没有兼爱的思想啊!《周书》上就说‘若保赤子’——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跟爱自己的婴儿一般,这话什么意思呢?百姓都是我的孩子,那不也是兼爱吗?所以说爱无差等。只是我在实施的时候,从自己的父母开始罢了。我厚葬自己的父母,也要推之以行天下,并没有厚此薄彼啊。”
夷之这话,已经是遁辞了。墨家两大观念,一是薄葬,二是兼爱。孟子问他厚葬的事,他却以爱无等差来回答。他要把厚葬推行天下,已经违背墨家的思想了。
孟子倒也不跟他纠缠这个,而是顺着他的爱无等差说开去:“夷子真的认为,人们爱自己的侄儿和爱邻居的孩子是一样的吗?夷子拿一个‘若保赤子’就想证明儒家也是爱无等差吗?周书说的‘若保赤子’,跟爱无等差有什么关系?看见一个婴儿,爬到那井口要掉下去,任何人不管这婴儿是谁的孩子,都会出手把他拉回来。这个例子是用来讲人皆有恻隐之心,而不是说对谁的孩子都一样去爱。而《周书》里说‘若保赤子’,是指小民无知犯罪,就像婴儿无知爬到井口要掉下去。这并不是婴儿的罪,同样,小民犯罪也不是小民的罪,而是为政者的罪。因为你不能让他安居乐业,不能教化他们学好,而是横征暴敛,让他们流离失所,那他自然要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他们犯了罪,你又用刑罚去处罚他,这就是暴政。
“天生万物,都只有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各自本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但这近和远、自己和别人,自然是有分别的。按夷子的说法,就不是一个根本,而是两个根本了。什么东西有两个根呢?”我们现在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放着自己家人不管不顾,专门省吃俭用去照顾别人。我们愿意去宣传、敬仰这样的人,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愿不愿意像他那样去做呢?不,我们不愿意,做不到。儒家非常反对这样的人,甚至将其骂为“禽兽”。因为人一定是先爱自己的家人,再去爱别人。这就是爱有等差。
儒家的根本价值观,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如果是提要求,要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别人。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自我修身一直到全天下。
如果要考虑别人,那也是在自己身上找。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都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别人的需求。
如果要爱别人,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亲人犯了罪,儒家价值观不是大义灭亲,而是“亲亲相隐”,要帮助亲人隐瞒。甭管犯了什么罪,我的亲人和我最亲,我就要保护他。从三国时代开始,儿子举报父亲,就是儿子的大罪。201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其中第一百八十八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其实也是恢复了亲亲相隐的价值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有这样的规定,自己家人跟别人不一样,这是普世价值。
孟子接着说葬亲的事:“大概上世太古之时,也有不安葬亲人的。父母死了,就扛起来丢在山沟里。几天后从那儿经过,看见亲人的尸体在被狐狸撕啃,被蚊蝇昆虫叮咬,他的脑门就泚泚地流下汗来,不敢直视。这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在外貌上流露出来。于是赶紧回家,取来盛土的筐和铁锹,把尸体埋葬了。后世埋葬之礼,大概就由此而起,为了表达对逝去父母的爱,为了尽自己的心,慢慢地一步步发展成礼仪规制,这自然有他的道理。”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夷之,夷之茫然自失了一会儿,说:“他教育了我!”
前一篇:生命有了更多意义
后一篇:《古今谭概怪诞部第二》苏、湛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