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第14章公孙丑章句下: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2021-05-22 05:35:46)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宜,当,应当。)就见"就"是接近、趋向的意思。就见:到某某那里去拜访。 “此人可就见”: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 出自《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孟子将要去朝见齐宣王,宣王派人来说:“我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受风。明天早晨我要上朝,不知能否让我看到你?”)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回答说:“不幸我也病了,不能上朝去见您。”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说有病拒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去吊丧,恐怕不妥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怎么能不去吊丧呢?”孟子去东郭家了。齐王派人来问病,并有医生同来。孟仲子接待,说:“昨天有王命召见,因有小病,没能上朝。今天病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去了,我不知道现在是否到了?”)使数人拦截)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他派了几个人在路上拦住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要去朝廷。”孟子没有办法,只好到景丑氏家去借宿。景子说:“家内是父子,出外是君臣,这是人间的大伦。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有看见您对齐王怎么尊敬。”)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向齐王进言的,他们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是这样想:‘这样的国君哪能配和他谈仁义呢?’要说不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不敬了。不是尧舜之道,我不敢拿来向王陈述,所以齐国人不如我更恭敬国君。”)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同 “殆”,大概,恐怕。)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景子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记》上说:‘父亲召唤,“唯”一声起身就走,不说“诺”;君主召唤,不等车马驾好就先走。’您本来要去朝见齐王,一听到王命召见,反而不去了,似乎和《礼记》上说的有点不相符吧?”《礼记 •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 “诺”就要起身。)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qiàn,不满,怨恨。qiè满足,满意。)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是我们赶不上的。但是,他凭他的财富,我凭我的仁;他凭他的爵位,我凭我的义,我比他们少什么呢?’难道曾子说的不对吗?这些话是有它的道理的。天下公认的尊贵的东西有三样:一个是爵位,一个是年龄,一个是道德。在朝廷,先论爵位;在乡里先论年龄;辅助国君领导百姓,以道德最为重要。他哪能就仗着自己的爵位而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所以,将要大有作为的国君,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要商量,就亲自到他那里去。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如果不这样,就不足以和他有所作为(不会出成绩)。因此,商汤王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先向管仲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今天下地丑(类似,相 近,同。地丑德齐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现在,天下各国土地相类,德行也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形成当前这种局面,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各国国君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喜歡以聽從他的話的人爲臣,而不喜歡以能够教導他的人爲臣。)商汤王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像管仲这样的人还不可以召唤,何况连管仲都不愿意做的人呢?”)
解读
孟子在齐国是处在客卿的地位。齐王只是有事时召见他,谈一些问题,但不想真的听从他的意见,因为孟子的意见并不合齐王的心意。比如,在伐燕的问题上,孟子劝宣王不要吞并燕国,野心勃勃的宣王不听,结果吃了大亏(见《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十一章)。所以,孟子对和宣王见面并不热心。景丑氏批评孟子对齐王不敬,孟子从自己为臣的角度说,自己是“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对齐王是最尊敬的。景丑氏又批评孟子的做法:闻王命而不去见王是不合礼法的。孟子就引用曾子的话,认为违礼的是齐王,而不是自己。孟子从为君的角度谈君臣关系,认为“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国君真想和大臣商量事情,应该到大臣那里去,表示自己“尊德乐道”,这样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历史上的商汤王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都是“学焉而后臣之”。孟子认为管仲不如自己,而齐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实在够不上有为之君,更谈不上大有作为了。
孟子的主张,在那盛行卑躬屈节求得君王欢心的时代,是不受欢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