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10章公孙丑章句上(2)何谓知言?
(2021-05-07 07:00:32)“何谓知言?”曰:“诐(bì偏颇,邪僻:诐行。诐辞。)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问道:“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孟子说:“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片面性之所在;放荡的言辞,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它叛离正道之所在;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这四种错误言辞,从思想中产生出来,必然要危害政治;在政治上去推行,必然要危害各项事业。如果圣人再出现,一定会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公孙丑问:“什么叫作‘说话得体’?”孟子答道:“说得不全面的话我知道它哪里片面,说得过头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缺陷,不合正道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偏差,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没道理。这四种话,从思想中产生,必然会危害政事;如果由执政者说出,一定会危害具体工作。如果圣人再出现,也一定听从我这话的。”)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言辞,冉牛、闵子、颜渊善于讲德行,孔子兼有两者之长,但是他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您的品德高尚又知言,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吧?”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
“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您已经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是学习不知道厌倦,教人不知道疲劳罢了。’子贡说:‘学习不知道厌倦,是智;教人不知道疲劳,是仁。既仁且智,老师您已经是圣人了。’圣人,连孔子都不敢自居,何况我呢。你说的不对。”孟子说:“哎呀!这叫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算不上;我不过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倦罢了。’子贡便说:‘学习不知厌倦,这是智;教人不知疲倦,这是仁。仁而且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自居,〔你却说我是,〕这叫什么话呢!”)
【注释】
(1)诐辞知其所蔽:诐,音bì,偏颇;蔽,蒙蔽,局限。(2)淫辞知其所陷:淫,过度,过分;陷,失陷,犯错误。(3)邪辞知其所离:离于正则为邪。(4)遁辞知其所穷:遁,躲避;穷,乏。(5)从:听从。(6)宰我、子贡:孔子弟子宰予、端木赐。
必仁且智是关于德才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思想。《论语·公冶长》:“未知,焉得仁?孟子亦持此种观点:“择不处仁,焉得智?”(《公孙丑上》)有人还把仁智统一作为圣人的标准,如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同上)《淮南子·主术训》更明确地提出:“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意谓仁可以规定智的活动,智可以表现仁的本质。
西汉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必仁且智”为篇名,作专题分析。认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狂而操利兵(好兵器)”,干出坏事来;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进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前一篇:张佳玮:被温柔对待的瞬间
后一篇:许知远:人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