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第10章公孙丑章句上(1)我四十不动心。

(2021-04-27 05:28:01)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
(公孙丑问孟子道:“老师您如果做了齐国的卿相,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以后成就霸业以至统一天下,就毫不足奇了。这样一来,您是不是有所恐惧疑惑而动心(心志浮动不安)呢?”孟子说:“不!我从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公孙丑说:“这么看来,老师比孟贲强多了。”孟子说:“这个不难,告子的不动心比我还早呢。”公孙丑说:“不动心有方法吗?”)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子说:“有。北宫黝是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都不颤动,眼睛被戳都不眨一眨。他以为有一点点受挫于人,就像在稠人广众之中挨了鞭打一样。既不能忍受卑贱人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成和刺杀卑贱的人一样。不怕诸侯,挨了骂一定反击。)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是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我不怕战败,把本不能战胜的对手,也看成能战胜的对手。如果先估量对方的力量然后再前进,先考虑胜败再和对方交手,这种人在三军面前一定胆怯。我孟施舍哪能一定打胜仗呢?我是能够做到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杨伯峻《孟子译注》中说,《礼记、檀弓》记载:“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孔颖达注:“缩,直也。”因为《礼记》中“缩”与“衡(横)”相对,所以推断“缩”有“直”的意思。),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施舍的养勇像曾子,北宫黝的养勇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我不知道谁强,但相比之下,孟施舍更切要近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听我的老师孔子讲什么是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这里,即使对方是地位卑贱的人,我也不去恐吓他让他怕我;反躬自问,正义在我这里,即使对方有千万人,我也迎上前去。孟施舍的养勇只是守住无畏之气,相比之下,不如曾子的切要近理,简单易行。”)
解读
公孙丑问完孟子在齐国当政时,能否像管仲、晏婴那样使齐国称霸天下后,接着又问,如果孟子完成霸业以至于统一天下后,责任重大,是否会动心(有所恐惧疑惑而心志浮动不安)。
公孙丑是很羡慕“不动心”的,但他把重心就放在“不动心”上,而不知心之不动有多种情况: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刺客)的不动心,有无所畏惧的不动心。这两种不动心,都只是暂时的或表面的不动,所以虽然看似有效,但总不彻底。只有圣人的不动心,出自本心的自定,才是真正的不动心。
为了阐述这一道理,孟子首先举出北宫黝,朱熹说他是“以必胜为主”,所以无论贵贱,上自国君,下至仆役,都必须将他们同置于自己之下,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独强”。但事实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强中还有强中手”,当人渐渐衰老,其独强的地位就难以维持了。所以,用这种方法使心不动,最后注定是一场空。而且,从人的本心看,人并不希望压倒别人而使自己独强。北宫黝的不动心是一条歧路。关于这条歧路,当然不必只从勇力上看。事实上,一切想在知识、能力、财富、地位、权力、容貌、天资等外在条件上胜过别人的,都是一样。不动心只是一时的,还有的是夸大自欺,不会支持多久。
其次,孟施舍的养勇,朱熹说他是“以不惧为主”,所以他不问外在对手如何,只肯定自己内在的精神意志之存在。他不怕对手,不怕失败,把失败看得和胜利一样。他与北宫黝相比,可以免除“外在的独强形势必不能长久维持”的危机。所以,孟子说他所守比北宫黝更切要近理。但“不惧”,不怕失败,不怕对手,仍然是一个与外界对立的心,而不是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人的本心,其内心深处仍必有一分勉强、孤凄、或者悲壮之情。
圣人的不动心的大勇,曾子听孔子说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极力赞扬曾子的“守约”精神。牟宗三先生说:“大抵‘守约’二字可以代表曾子精神。”所以,曾子“三省”即守约之表现(《心体与性体上》)。“守约”就是“慎独”的精神。看出曾子是孔门弟子中道德意识最强的一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