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第1章梁惠王章句上(1)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021-04-03 07:46:40)
“梁惠王”在这里是作为《孟子》七篇第一篇的篇名。《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章句”两个字,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所常用的字眼,作为训解古书的题名。《孟子》一书共七篇,后汉赵岐著《孟子章句》,他把每篇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去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啊!您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们魏国谋得很多利益吧?”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您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百姓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作乱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作乱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按说,在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在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百辆兵车,家业也不算少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假若不考虑公义而把私利放在最前面,结果是不把国君的家产全部夺为己有,就永远不会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所以,我主张要讲仁义。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其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不尊重其国君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进利呢”
解读
孟子于公元前320年从腾国到了魏国,当时已经近70岁了。第二年粱惠王病逝,其子襄王即位,因见襄王不像个国君,他又离开魏国回到齐国。以下6章是孟子和梁惠王、襄王的谈话。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与梁惠王同时,正是篡夺兼并、战火连年不断的苦难时代。此前,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篡齐,齐晋霸业尊王的传统价值观已行不通了,列国不再维护大一统,而走向“交征利”的战国时代。当时,不论国家、个人,一切活动都落脚在现实功利的衡量上。所以,整个时代是属于兵家、纵横家与游士侠客大行其道的时代。孟子立身斯世,对抗时代狂潮,旨在宣传儒家的仁义思想,重建价值观念,试图扭转整个时代的风气。所以,他对梁惠王开宗明义即强调义利之别,把功利实效引向仁义价值,把军国霸道引向仁政王道。这也是为什么要把这一章安排在全书之首的原因所在。
这种以功利作为衡量价值标准的时代风气,在孟子会见梁惠王时就被梁惠王一语道破。他说:“老先生啊!您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们魏国谋得很多利益吧?”梁惠王的想法代表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所以孟子对梁惠王的问话并不感到奇怪,立即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接着孟子就为梁惠王分析了只讲利的危害及严重后果:只讲利,人我之间就会形成利害关系的冲突与对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事实证明了这话的正确性:“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以,治国不能言利而当讲仁义,仁心发用,就不会有人遗弃他的亲人;相信道义,就不会有人不敬重君王;只有讲仁义,才能上下相安。
孟子大声宣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呼声,代表了时代的良知,也表明他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