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2021-04-01 06:41:14)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学习笔记】
子贡问,一个人如果贫穷而不谄媚,富贵也不骄傲,这个人怎么样?
子贡经商,由穷而富,穷过也富过,所以有这体会,问这问题。
孔子回答说,也不错吧。不过,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啊!
为什么呢?贫穷而不谄媚,毕竟你心里还装着个穷字,觉得自己很穷,我虽然穷,但是我也不去谄媚他人。那行为上没有卑,心里已经有卑。这就不如安贫乐道,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穷不穷的事,心广体胖,欣然自忘其贫,超然贫富之外。这就不是贫而无谄者能比的了。
你富贵却不骄傲,心里已经先骄傲了,行动上提醒自己不骄傲。那就不如富而好礼的人,乐善循理,虽然身在富贵之中,而心已经超然富贵之外,这就不是富而无骄者能比的了。
子贡觉得老师的话,真是醍醐灌顶,感慨说:那《诗经》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琢磨,是指治玉器,以椎凿琢,再以砂石磨,是密而益求其密。
子贡体会贫富之道,觉得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位了,没想到老师一说,听的汗流浃背,榨出自己身上的“小”来。他就感慨,这学问之道,义理无穷,博大精深,你不去切磋琢磨,就没法到那精密之处,必须象《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样,精益求精啊!
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赐呀!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名叫端木赐。
孔子说:赐呀!不错!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告诉你我已经说的道理,你就能推想到我还没说出来的意思,学问呐,就是要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评析】
贫而乐,如果后文没有“道”字,我们会得到出孔子教人安贫乐贫结论。作为社会的贫贱阶层,不仅要安于贫贱的状态
,还要乐于处在这样一个状态,这明显是一种愚民的思想。会损害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皇侃本“乐”下有道字,所以后世解读,多遵从这个意见。
道,是学理的观念,类似于真理的概念。作学问要以真理为追求目标,所以不能理解为道家所讲的那个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为学者的最高追求。所以我认为,孔子讲乐道,其实是讲好学。贫而乐道,就是贫而好学。讲人虽居贫贱,但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报国保民的高尚目标。这个思想与安贫乐贫不一致,是要教人不忘上进。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很不错了,但还要做到更好,那就是贫而好学,富而好礼。这就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诗》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数学者认为,这句诗文出现在这里是比喻在道德学问上磨砺研修,不满足于小成。
子贡以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值得称赞了,但孔子的要求则更高,还要求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才是《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治象牙骨者,切了还要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要磨,使益细腻。
前一篇:流沙河《书鱼知蟹: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