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93,369
  • 关注人气:4,2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桓晋文之事(一)

(2021-03-09 14:58:41)
分类: 教材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曰:“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6)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8)之:往,到…去。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死地。”((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曰:“有之。”((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13)易:交换。(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曰:“心足以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18)褊(bin)小:土地狭小。
曰:“王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怎,如何。(21)隐:哀怜。(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于:对。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庖厨:厨房。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n)度(duó):揣测。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有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复:报告。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舆薪:一车薪柴。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曰:“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折,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为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大过:大大超过。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48)度(duó):用尺量。王请之。(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度(duó):思量,揣度。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