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建业:“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过年闲话之一

(2021-03-05 16:48:16)
大年三十,一兄弟请我上他家过年。酒足饭饱之后,我俩便打开话匣子闲聊,不知怎的突然聊到了贾浅浅,从她的诗歌,到她的学历,再到她的职称,我的兄弟聊着聊着一声长叹:“越想越觉得鲁迅真伟大,知道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他特地嘱咐儿子别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不让儿子“做空头文学家”的名言,见于他死前写的一篇杂文《死》:“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此文写于1936年9月5日,1936年10月19日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后由其夫人许广平收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鲁迅过世时独子周海婴只六七岁,所以才有“倘无才能”的话。
我手头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文革中购于家乡的新华书店。大约高中毕业前后才读到这篇文章,记得那时自己正在“做文学家梦”。可能是读鲁迅文章似懂非懂,也可能是文学家梦做得太深,我对鲁迅这段话竟然没有一点触动。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最好,自己的长处也在理科,当时要是听进了鲁迅“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叮嘱,七七年高考时我绝不会考文科,更万万不会去填报中文系。其实我自己既没有当诗人的才能,实际上也没有做诗人的兴趣,只是一时鬼迷心窍。
鲁迅先生这段遗嘱具有多重意义——我们应如何择业,如何做人,如何做父母。
“倘无才能”四字涉及自我认知,就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另外还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个地方。简单地说,既要清楚“我想做什么”,也要清楚“我能做什么”,否则,自己的志向就是“梦想”——做白日梦的那种梦。
自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将“自知”置于“知人”之上。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终生的头等大事。如今,人们常把“做最好的自己”挂在嘴边,假如我们不认识自己,怎么能“做最好的自己”呢?
小时候分不清“我想”与“我能”,错把自己“想做”,当成了自己“能做”。好像不是我一个人糊涂,身边许多人都同样如此。老是怀才不遇的朋友,恐怕都有点“舍我其谁”的自信,还有点“天下无难事”的乐观,觉得只要自己一出手,天下就没有对手。他们口口声声要“澄清天下”,到头来别说天下,连自己的房子也扫不清。
承认自己某些方面无能,第一是需要清醒,第二是需要勇气。
明白自己不能干大事,“可寻点小事情过活”,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了“活下去”的不二法门。假如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愿干,那就只得回家里去啃老,或者到外面去偷、抢、讨。可这四种“活法”,十分丢脸倒在其次,关键是没有“可持续性”——不是被父母赶出家门,就是被警察关进牢门。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靠自己的汗水吃饭,凭自己的能力挣钱,我们大家不都是这样生活的吗?自己本来就是小人物,“小事情”与我们正好“般配”。我们平凡人干平凡事,自己心里又踏实又充实。要是能认真勤快地对待“小事”,我们的日子就可能达到小康,到那时,坦然谦逊地自居平凡,别人会觉得我们亲切平易,还有比这更舒坦更实在的日子吗?
原先,我总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接着攻读博士,好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近十几年来才开始“接地气”。除非对学术有强烈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我鼓励他们去干点实事,譬如去中小学教书。我的学生很多在北上广深和武汉等地教中小学,还有的在中学评上了副教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干得很舒心,活得也很开心。不想教中小学,不想干“小事情”,不少人才动了考博的念头,熬到30岁左右才拿到学位。除了“大学老师”的名声好听,收入可能没有中小学老师多,成就感不一定比中小学老师大,日子更没有中小学老师滋润,甚至错过了找朋友的最佳年龄。
把自己能干的“小事”干好,一直干成这件“小事”中的牛人,“小事”也就成了“大事”,平凡也就成了非凡。台湾王永庆年轻时是杂货店伙计,后来成了华人世界的富商巨贾。
农民和工人希望后代能挣钱养家,至少不让他们做父母的担忧,但较少望子成龙的虚荣心,很少要儿女成名成家的奢望,因而他们的孩子,择业往往比较实际,做人通常比较实在。
试想一下,工人农民的孩子要像贾浅浅那样做诗人,谁愿意来养活他们?写出了贾浅浅那样的诗歌,又有谁会给他们出版?要让一个农民工掏六七万甚至七八万块钱,出一本谁也不会掏钱买的诗集,他肯定觉得儿女神经不正常。再想想看,要是农民的女儿写了“屎尿体”诗,会有多少文人学者出来捧场?会不会有人引庄子“道在屎尿”为她抬轿?往更远处说,市民农民的女儿像贾浅浅那样写诗,能不能到那么好的大学教书,能不能找到旱涝保收的好工作?如果这一切问题的答案是“No”,谁会去做一个华而不实的诗人?
有些大学教师和文化科技名人,不能接受自己儿女十分平凡的现实,总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于是强赶鸭子上架,要他们从事听起来“高雅”的工作。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女不才,还要为他们疏通各种关节,好“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或“空头科学家”,这样说出去很好听,走出去又有排场。只要儿女看起来风光,他们自己就脸上有光。
把儿女推上不适当的职位,既坑害了自己的儿女,使他们成了职业中的南郭先生,在工作中找不到快感,自然做不出好成绩,一辈子成了靠父母吃饭的寄生虫——假如能靠父母一辈子的话;同时也坑害了别人,不称职者霸占了岗位,称职者反而谋不到职位;另外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或者“去做空头科学家”,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可作为每个家庭的座右铭,对于年轻人是择业的箴言,对于父母是有益的警醒。它可减少父母们对儿女前程的焦虑,更可使儿女们脚踏实地。
鲁迅早年就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他不只是文章写得极其深刻,作为教育家也深谋远虑,做人一旦通透,做父亲自然通达。
谁说不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