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为政篇第二》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021-02-27 08:01:06)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退:从老师那里退下。省(Xng):观察。私:私语,指颜回与别人私下讨论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这为后人阅读断句造成了一些困难,有些人就把这句话断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此前后语义虽稍有不同,但意思大体一致,不必强求孰对孰错。但有些断句致使语义大变,甚至相反,那就要结合上下文甚至整个儒学思想来辨析对错了。本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我(孔子)与颜回整天交谈,颜回从来没有违背我说的话,就象一个愚笨的人(顺从聪明的人)。
“言”,就是谈话了,谈什么?老师讲,弟子听,就是“上课”吧?也可以这么讲。但以颜回的程度,恐怕还不止于“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孔子与其探讨“学”的问题。“终日”,意思为“一天”,但在此处应理解为“天天”,这才符合颜回“好学”的形象。“不违”,指颜回在与孔子探讨学问时的态度,亦指颜回所达到的“学”的程度。“不违”是本章的中心,恰与前面孔子回答孟懿子的“无违”相呼应。“不违”与“无违”稍有区别,“无违”一般泛指随时随地“不违”,“不违”则一般专指某一次“无违”。但在此处,颜回的“不违”是一贯性的,“不违”就是“无违”。孔子回答孟懿子的“无违”还局限在从政的“忠君”层面上,但在颜回这里,“无违”则是一种“学”的修养境界。颜回的“无违”,表面上是不违背孔子的话,真实就是“无违学”,“无违仁”,“无违道”。“如愚”,是孔子形容颜回“无违”的形象。表面上,颜回“无违”孔子,就是时时处处听孔子的话,按孔子的要求做事,顺从孔子的意愿,这就象一个没有任何自己主意的人,也就象愚笨的人,故孔子形容其“如愚”。孔子当然是最了解颜回的人,不会认为颜回真“愚”,不但不会这样认为,甚至连这种想法都不会有。孔子对颜回的形容,是说给另外的人听的。可以想见,颜回的“无违”,不止于对待孔子,在对待其他人时,也一定会“无违”,这在其他人看来,颜回的“无违”不但“如愚”,在他们心底里,颜回的“无违”就是愚。孔子正是针对这些人的思想认识,才讲的这些话,首先替这些人说出心中怀疑颜回“如愚”的话,为批判这些人的思想树立一个“靶子”。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退”,指颜回离开孔子回去。“省”指孔子反省对颜回的看法。“其私”指颜回“无违”做法的目的。一般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基于某种目的,那个目的就称为“私”。颜回有“私”吗?这又涉及深层次的问题了,不好说有,亦不能说没有。以颜回“学”的程度和“不违”的表现,他应该是正处于一种去“私”的修养阶段。孔子所指的“私”,更多的是为说明问题采用的一种虚指,并非肯定颜回有“私”。“足以”指反省的效果,“足够用来”的意思。“发”指启发人,可供人借鉴。“发”亦有“法”的意思,指颜回“无违”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人在“学”中学习效法的方法。本句话的意意思是:颜回离开后,我(孔子)分析颜回这样做(无违)的目的,感觉他的做法对一般人(为“学”)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孔子在这里表面上是说自己的感觉,其实是在告诫其他怀疑颜回的人,要多反省对颜回“无违”的看法,要多从颜回身上学习“不违”的做法。
“回也,不愚”。这是孔子对颜回“无违”的感叹,再次提醒那些怀疑颜回的人:“颜回不但不愚,还是个最懂‘学’的人”。“愚”在儒、道两家文献中经常用来形容修养很高的人,孔子的老师——老子就形容自己是“愚人之心”。人修养到“合道”阶段,等于去掉了“人心”,此时需要做的是“养道”而不是“用道”,又有人称之为“保任”,即顺从一切,使“道”坚固。颜回的“无违”就是顺从一切的“合道”状态,也是“养道”行为。这种状态和行为表现在外就“如愚”。“如愚”好,“如愚”正是“不违”的表现,“不违”正是“合道”的表现。
从前面孟懿子问“孝”,一路下来,到颜回的“不违”,“不违”亦是“孝”。本章虽没问孝,但主旨仍是为了论述“孝”。前后五章集中论述“孝”,目的还是以“孝”论述“政”。更前面孔子以自己一生历程论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政”,指明了人生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修养状态,每一种修养状态都对应着相应的人生阶段,那个“修养状态”相对于相应的人生阶段就是“政”。对于“孝”,不同层次的人也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修养方式,那个“修养方式”相对于相应层次的人的“孝”就是“政”。对君主“无违”是孟懿子一类人孝之“政”,“生死以礼”是樊迟一类人孝之“政”,“忧”是孟武伯一类人孝之“政”,“敬”是一般人孝之“政”,“色易”是弟子一类人孝之“政”,对所有人“无违”是颜回一类人孝之“政”。总之,“政”要从具体的关系行为方式中去辨析,适合于“学”的,就为“政”。这是从“孝”的行为方式中得到的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