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为政篇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021-02-21 05:56:46)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注释】
 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华杉笔记】
   这是《论语》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但能正确解释其含义的人就很少,能达到那境界的,就得问两千五百年来有几人了。
   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做学问,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时间,能走到哪一步。这是其第一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一般人在这里就理解错了。把而立之年,理解为能自食其力,或在社会有独立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这是想当然。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我们在《大学》里学过“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他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他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间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的去帮助他,教化他。前面学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听到难听的,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嘛!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只有走到那境界,你才能体会到那一层,这也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了。
【读书笔记1】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到底他知道了什么呢?
历来“天”和“命”在中国人思想里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天”究竟指的是什么?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还是世间正义规则的化身,抑或是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法则?
“命”同样会引发人们很多疑问和思考。西方哲学也有自由意志与命定论之间的争论。人的一生,究竟是不是冥冥中早已安排好了的?
当“天”与“命”相遇,如同两团扑朔迷离的迷雾混在一起,更加让人难以理解了。既然孔子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那我们就看看他五十岁究竟发生了什么,以此来探索他所知的天命,看能否从中得出一点领悟,提升我们的生命层次。
孔子五十四岁的时候周游列国,六十多岁才返回鲁国。在周游列国期间,他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所以最终回乡编书。孔子在《中庸》中讲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论语》中记载子路遇到荷蓧丈人后也发出感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可见孔子一行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道是难以被当时诸侯国采纳的。
当时已经是春秋末期,诸侯都忙着征战兼并,仁义之道怎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孔子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智者,可是他也没有办法改变当时天下的状况,这是否就是他所谓的知命?是否就是在人生的后半段领略到人力的不足和局限,于是对冥冥中的存在心生敬畏?这可能有一定道理。可是若是如此的话,孔子又何必去周游列国呢?明知天命让自己的道不行于世,却仍然奔波忙碌,是为了什么呢?
《论语》中有人评价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是儒家的担当,儒家的情怀。孔子知的不仅是上天注定不被任用的命,他更知“斯文不丧”的命。所以他死去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读到他的教诲。在他之后的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来没能彻底摆脱儒学的影响。
天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命是人力所无能为力的,而后天的命是个人可以努力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孔子在知道自己注定在当世不能被任用后,就断发纹身,隐居于深山大泽,会有之后的儒学经典传世吗?先天之命无可奈何,后天之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
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自己改命的故事。袁了凡小时候被孔姓奇人,算了一卦,说他什么时候考中,将有多少俸禄等事情,这些都跟后来发生的一模一样。于是他就非常信命了,认为一切皆有定数。后遇一禅师点化,告诉他“命由我化,福自己求”。于是袁了凡日日积善修德,最终竟打破了“定数”。孔姓奇人的卦数自此失效。袁了凡后来不但打破预言有了子嗣,家庭和满,仕途高升,还比孔姓奇人算的多活了十几年。
五十岁的人,已经走过了生命的一半多,生活的荣辱得失已经看尽。当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时,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命运感。有句话说:“发生过的都是命。”这就是指人们回顾过去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命定感,因为过去是确定的。但是我们的当下,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现在的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先天之命不可改,后天之命不可废。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要知的不仅是先天之命,更有后天之命。把握住自己的后天之命,才是人生修行的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