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2021-02-17 09:43:07)
           汴河阻冻(杜牧)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鉴赏】
  以冰底之水喻浮生,说此事人不知,意在言人生匆匆而过,难以察觉。然当真“人不知”乎?若“人不知”,何有“玉珂瑶佩响参差”句?缘水冰相击而作玉响,为乐景,人生流逝为哀情,常人难从乐景察出哀情,亦难从哀情中发现乐情。如李煜“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句,以乐景写哀情,是先有“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哀情在的。小杜能从乐景中道出人生的无奈,可见其敏感。汴河,即隋代所开通济渠。因隋通济渠中间一段(自今荥阳至开封一段)就是原来的古汴水,故唐宋时人遂将自出黄河至入淮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为汴水、汴河或汴渠。此诗为即兴抒怀之作。首二句写“长河初冻”。“千里”、 “长河”均指汴河而言。汴河地处华北平原,每年冬季自然有冰封之期。诗篇抓住汴河“初冻”时的景象,以“玉珂瑶佩”之叮叮咚咚声描绘冰层乍合的响声。末二句用一妙喻,感慨人生流逝之不易觉察。“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庄以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遂以“浮生”指人生。诗人面对“千里”冰封的汴河,想到汴河冰层下面滚滚东去、昼夜不息的汴河河水,不禁浮想联翩:人生流逝恰如东去的河水,只是不易为人觉察罢了。作者即景设喻,取比新颖、恰切。冰层之下滚滚东去的河水与无日无夜消消流逝的岁月在不易为人觉察这一点上极其相似。唯其如此。作者才会以此喻彼。但是,如果仅仅理解到如此程度,似乎还给人以浮浅之感。本诗蕴含的真正意义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生理意义上的生命总是以时间为长度来衡量的,时间的流逝即意味着生命的消耗。可悲的是人们并不总是能时时意识到人生分分秒秒的流逝,从而更加珍惜人生;相反,在貌似平静不变的人生旅途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时间在流逝,岁月在消失,生命在消耗。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住人生,才能把握住生命,才能不虚度一生。
【鉴赏】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写于杜牧罢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勋员外郎的路上,他从九月出发,从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长安进发。
驴马人力船行时代,行程要远慢于现代的交通。九月得旨的杜牧,走水路到汴河段向西而行时,已是隆冬时节,汴河已经封冻,虽然初冻之冰并不牢固,还可以勉强行船,但逆流西行已属不易,冰冻的河水无异更加深了沿岸纤夫的拖船痛苦。
最要紧的是,为刺七载空度日的杜牧此时归心似箭,天气之冷、船行之慢、河冰之声、纤夫之苦、人生易老都引他沉下心来思考,于是他在船上写了这首诗,诗的标题就称《汴河阻冻》,全诗如下: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这是杜牧最擅长的七绝。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这是实写,但似乎又有隐含的快意在句中(回长安心情毕竟是愉悦的),这是起承最正常的起承两句,河水初冻,船行破冰,碎冰相撞以及船冰相撞的声音如玉珂环佩之声,清脆中透着明快,但细细品味,这份明快之中又凝着隆冬的寒意,因为诗人很快就“转”了——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破冰的声音清脆响亮,冰下的河水却静默无声地日夜东流。于是诗人不禁感叹,人的一生,可不就好像这冰下的河水,虽然悄无声息,但却日夜东流。他感叹失去的时光,感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感叹自己失去的诗酒年华,“转”的有力,“合”的韵味悠长。
早一点的孔圣人说“逝者如斯夫”,晚一点的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时光流失的痛苦是千古同慨,就算浑浑噩噩的人或许也会在某个时刻在心头荡起这种感觉,更何况雄才高致的杜牧,杜牧算是清醒知道自己追求的人,所以他的这份痛苦,更加烧灼、煎熬着他的灵魂,他嫌人生太短,他慨叹河水东流,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此时的诗里还只是叹息,并不绝望。或许,他还有“只争朝夕”的念头。
可是后来,等他到了长安没多久,他终于发现,长安的美好,只不过是他自己“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痛苦之下臆想出来的,即便身在朝堂,他依然无力于朝局,于是他又请求外放(先是请杭州,未果,又请放湖州,三请之后,终于成行),刺史毕竟能多挣点钱,实惠得多(后来他也确实用俸钱重修了樊川别墅)。实际上,那是他对生命、对家国理想的绝望。
我们之所以选这首诗作为我们读杜牧的最后一首诗,是因为后来的作品中,让人惊艳的已经不多了,有一大部分作品,已经算是职务作品,无味道了。劫波渡尽,好作品就不再出现在诗人的胸中与笔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