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05,773
  • 关注人气:4,2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中国》1-3章

(2021-01-05 14:56:43)
分类: 教材

http://cimg.fx361.com/images/2020/06/10/qkimageszhhjzhhj202006zhhj20200613-1-l.jpg

http://cimg.fx361.com/images/2020/06/10/qkimageszhhjzhhj202006zhhj20200613-2-l.jpg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够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概念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提升逻辑思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二)学生能够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以致用,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难点:学生能够用现象解释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材料与概念、观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二)小组合作法 (三)探讨交流法

四、教学环节

(一)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卡1:粗读《乡土中国》,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和正文,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

学习任务卡2: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学习任务卡3:细读《乡土中国》,筛选重要的概念和观点语句,用现象解释概念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材料与概念、观点的关系,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分组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概念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以《乡土中国》中第一章《乡土本色》为例,做示范性的指导。

学习任务卡4:通过浏览网络或访问居住在乡下的人,了解如今乡村的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方面的现实状况。(阅读老师推荐的学术论文)

(二)课堂学习活动

1.课堂导入

在课前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清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那么当时的乡土中国是什么样的?能让我们对现如今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乡土中国》。

2.活动流程

环节一:小组展示,介绍乡土

小组展示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用现象解释概念、观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向大家介绍中国乡土社会。

小组展示示例:

将《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内容归纳为“乡土交流”。导图如下:

解释:

(1)乡下人不“愚”,更没有智力缺陷,只是没有识字的机会和识字的环境。比如城里人到了乡下,看到苞谷说成是麦子;城里的孩子到乡下捉蚂蚱,肯定捉不过乡下的孩子;一个大学教授家的孩子到处可以看到书籍,到处可以接触到文字;乡下人进了城不知道“靠左走”还是“靠右走”……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2)当时的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乡下人需要学习播种收割、种植饲养、养育子女、婚丧嫁娶等,这些生活经验可以在亲子间口口传授,不需要文字记录。

(3)文字具有局限性。有时词不达意,会引起误会。为了避免词不达意,使用文字必须讲究文法。但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我们讲话时如果用了文法完整的句子,反而会显得可笑。同时文字受时地的限制,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景记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去看,所引起的感触跟当时便不同。比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可能是因为当时跟妻子吵架了,很郁闷,所以出门散心,但是后人在异时异地去看,就很难理解出这一层感情。

(4)鄉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人们可以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声音等多种象征体系来表情达意,不需要文字。比如,我们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是妈妈回来还是爸爸回来了;“你真讨厌”配合不同的语气和表情,表达的意思便不一样,可以是亲昵,也可以是厌恶。

环节二: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交流《乡土中国》在个人品德、处事方式、现今乡村发展等方面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发。

学生交流:

(1)尊重与理解。我们应该去理解城乡生存环境的差异,而不应该是对“乡下人”心存歧视,我们到了乡下生活,也会显得很愚笨。城里人对乡村人有了理解与尊重,才能有城乡的和谐共存。

(2)克己复礼。我们要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别人才愿意与我们相处,才能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3)突破私人道德。以亲疏为标准的私人道德准则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它包庇了亲者,也就是害了亲者。如2015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拨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了

报警。

差序格局造成公私不分,对圈内的、与自己亲近的人给予关心,而对圈外的人却疏远冷漠,“各人各扫门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我们要打破公私的壁垒,平等友爱地对待每一个人,让社会温暖和谐。

(4)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礼治教化作用逐渐式微。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走进乡村社会,改变了乡村文化的形态。人们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由熟悉走向半熟悉状态;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充斥着媒体,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应多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应该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以及当今的乡村状况。此外,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但我们不能丢掉我们传统中的精神,我们要懂得尊重与平等,要懂得严于律己,要懂得关爱众生,要在未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好!

五、课后作业

作业1:把握整体,绘制导图。把握《乡土中国》各篇章间内在的联系,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作业2:思考所得,现于笔端。把《乡土中国》对我们个人品德、处事方式、现今乡村发展等方面带来的思考和启发,写成一篇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