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孔子说:“人所犯的错误,有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错误出发点的不同,就可分辨出仁与不仁,也就可以分清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孔子说:“人所犯的过错,都是由于其结党所产生的偏私思想引起的,看清楚过错产生的根源,才能知道成为仁德之人应该怎样去做。”)(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
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注释】党:类别。斯:则,就。仁:通'认”。
【华杉笔记】
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各有各的不同种类。看他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数了。这里的“党”,是种类。
为什么要观过呢,因为做好事是功德,人人都想做。而做坏事,犯错误,人人都想避免。这个大家都懂的,都一样。那么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会向私欲投降,犯下过错,就可以看出他心目中仁义的价值分量了。
这和前面的“去仁论”是一个事,在什么情况,到什么程度会“去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底线。看一个人的过错,可以知道他的底线在哪。
不过呢,读书是切己体察,我们还是别急着去看别人犯什么错,评判他是什么人。先缕一缕自己犯的错,想想自己是什么人。
从犯错观察他人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这早已为人们所公认。至于如何鉴别人才,历来是用人研究的重点,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和著作,可谓林林总总。很早之前,孔子给出了一个极为特别的识人技巧,那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来了解他。
这个方法有着出人意料的准确性,有时要比形貌识人法、神态观人法、细节观人法、交友观人法还要管用。人能通过行为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但很难在犯错上掩饰自己人性上的善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恶。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肯定是凶残的;那些索贿受贿的人,必然是贪婪的;那些冒失犯错的,肯定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从他们的错误或过失中,不难察觉他们的本性。
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许多有识之士就是通过观察首领的过错,进而择主而事的。隋朝末年,由于杨广无道,天下大乱,当时涌现了许多起义领袖,其中著名的有李密、窦建德、萧铣、李渊等。当时,以李密势力最大。但后来,许多杰出人才都离开李密,转投李渊。他们之所以这样抉择,是从李密所犯过错对其做出判断的。瓦岗寨本是翟让所创,翟让见李密才高志大,便推李密为主。但后来,由于翟让贪财求货,李密便设计诱杀翟让的全家和亲信。虽然其中有因,但李密此举,显然是一个大错。杀掉创业者和推举他的人,说明李密残忍并有失道义。不少瓦岗英雄由此初步认清了李密的真面目,开始心生他念。当时,瓦岗军打开兴洛仓,任由百姓取食,贪多的人拿不动,把粮食扔到道路上,李密也不阻止。贾润甫、李等人观察李密之错,认为他没有深谋远虑,不是成就大事的人,对他越发失望。后来,魏徵、程咬金、秦叔宝、李等都相继离开李密,李密最终失败。
这个事例讲的是战乱时期,贤臣择主而事的情况。由于历史上大动乱不是常态,所以,择人与用人多为领导者在和平时期对下属的鉴别和重用。在此,领导者也可以采用“察错识人法”,来观察、识别或者提拔人才。比如,君子待人宽厚,就算自己有过失,其原因恐怕就是过于宽厚了。但是,小人则不同了,他们心存奸险,若是有人犯了错,他们肯定会小题大做,闹得满城风雨,这种方法在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时候非常实用。因此,领导者在择人时,不妨从观察过错入手,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