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2020-11-28 07:48:46)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解读】
颜回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融会贯通,对一个道理领悟透彻,触类旁通,无所遗漏。就连素日以机敏聪慧著称的子贡都坦陈自己赶不上颜回,因为他自己对一个道理的领悟,虽有相当把握,但是还没有到透彻与周全的程度。孔子博闻广记,领悟力非凡,但还是认为自己和子贡在对道理的领悟和触类旁通上赶不上颜回。就老师不必各方面都胜过学生而言,孔子立下了表率。
【名家解读】
仁之表现为事功。在孔子思想中,仁心之表现为事功,以遂民之情,适民之欲。因而改造经济物质环境、建立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等等适度满足人群的普遍需求,如前述文化生活环境设计之部分者,最易为吾人所理解。盖此情与欲浮现于仁心之上层,其需要与满足,最易发现,亦最易认知。古今来政治家的心力,无不集中于此。孔子自不例外,故赞许管仲之功曰:“如其仁!如其仁!”而孔子恓恓惶惶,志在行道,然具体言之,仍不外蕲求前述文化生活环境构想之全部实现,以顺其道德化的事功,而达到老安、少怀、友信的目的。尽管孔子和管仲对事功显现之层次境界有高低之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对事功有所创建,可以说殊无二致。于是孔门弟子中遂有事功派之产生,如子路、子贡、冉求、宰子、子张等,即其著者。
——林继平《孔子奠定中国人文思想之基础》
【华杉笔记】
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和颜回,谁更强些?愈,是胜过的意思。
子贡说:我哪能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最多闻一知二。
朱熹注解说,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一之对。闻一知十,是听说一点,就能推知全体,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闻一知二,是由此及彼,推测而知,因此而及彼。
胡氏注解说,闻一知十,是生知之亚,上知之资。什么是生知之亚呢,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因为他毕竟还需要“闻一”,生而知之的人,“闻一”都不用,遇到就会。这是什么境界?可以用陆王心学,陆九渊的话来说:
“我在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到有事时,我便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闻一知二,是学而知之之才,中人以上之资。
儒家讲知,还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境界。
这个我们平时工作有体会,有的同事,你给他安排个事情,你说了个1,他交回来只有0.5,0.6,这就困知勉行都达不到,困而不知,勉而不行。
另一些同事,闻一知二,你交待给他1,他能交回1.2,能给你加分。这就是学知利行之材,在公司一定进步飞快。
另一些同事,闻一知十,一点就透,生知安行,无所不通。这样的同事,是假想的,我没见过,我自己还没达到呢!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说:你不如他,我赞许你,你确实不如他。
这里“与”,是许,赞许,我和你看法一致。不是“我和你都不如他”,是“我很赞赏你,能看到并承认自己不如他。”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可以说才干第一,做官能任事,经商能发财。治世能臣,儒商始祖。颜回呢,穷居陋巷,生活窘迫。当时鲁国的贵族,认为子贡比孔子还有本事,哪会看得上颜回。但子贡却能看到自己和颜回的思想学问差距。
孔子知道子贡高才,所以故意问他,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子贡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自屈之量,诚恳的屈居颜回之下。所以孔子非常高兴,非常赞赏他!
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这都是毛病。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种领导力,因为这样你才能雇佣比你强的人,不会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