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020-09-20 07:14:34)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华杉笔记】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学来的。
这话,必是有人恭维老师是天才,是“天纵之圣”,老师的自谦之词。
看上去也简单,不过论语每一句话,都“当熟玩之”,特别是你要知道,两千五百年来最有学问的人,都“熟玩”过,并且有无数讨论和智慧的机锋,要联系起来熟玩。
先说这生而知之。
前面也说过几次,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义的道理,生下来就知道,按那个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没守规矩,自己就不安心,不得劲,浑身难受,马上要调整过来。
我们举过占便宜的例子,一般人被人占了便宜,吃了亏,郁闷不堪,非要找回来不可。但也有一些人,他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自己占了别人便宜,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有占了别人或公家便宜的嫌疑,浑身难受,马上就要加倍还回去。这后一种人,就是生知安行的人,不合义理,自己不安。读者若是后一种人,有体会,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生知安行。
学知利行,是学习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礼义是对自己有利的,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大胜,得靠德。对义利之辨,懂得义就是最大的利,于是他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
困知勉行,是被困了,被惩罚了,知道不守道德礼义要吃亏,最终害了自己,那他也勉强自己去遵守。
朱熹注解说,生而知之,是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用通过学习才知道。
尹氏注解说,孔子是生知之圣,他总是讲好学,并不是自谦或勉励他人。因为义理道德,是可以生而知之,但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你必须要去学习,才能知道,才能验证你生而知之的那些道理呀!用今天的话讲,道德文章不靠学,科学技术得靠学。
后来,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提出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所有的东西,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学多了!学歪了!
这个,特别深刻!特别普遍!
前面有一句话记得吗,孔子感叹说:“这大路上怎么没人走啊?难道人们出门不是从大门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路啊!路上怎么没人啊?”
就是说圣人之道,简易平常,即便是个傻子,他出门也自然在这路上走,怎么路上没人呢?
因为人们都学习翻窗户,翻墙去了,都学习找小路去了。大路摆在那里太寻常,不够高科技,要去学点厉害的!
人们为什么为“学坏”了呢,因为贪巧求速,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日积月累,老想非常规增长,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都去找弯道了,结果弯道超不了车,因为弯道大塞车。直路呢?直路上没车。用王阳明的话说,都走到“断蹊僻径”上去了,车上哪?在断头路上,在偏僻小路上。
陆九渊就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你本来就会,你不要去学那么多,你学不完。那不学,怎么会呢?陆九渊说:“我在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陆九渊没赶上什么大事,没能证明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王阳明赶上了,证明了,他剿土匪,平叛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便是心学的力量了。他说的不学,不是不学习,他比谁都勤奋,他是不要朱熹那个格物致知的学法,他和王阳明,都强调学习是为了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我总结两个永不离开:
一是永不离开常识,不断回归常识,常识即良知。
二是永不离开最终目的,始终为最终目的服务,而不是陷在“问题”里,这就是良能。
王阳明说,不断的致良知,就能遇之左右而逢其缘,怎么干都得劲。
陆九渊和朱熹,是学术对头,陆九渊批朱熹的学习法是支离破碎,朱熹则批陆九渊只是禅!根本不是儒。不立文字,又讲顿悟,那不是禅么?都去顿悟,学校也不用办了。
在我看来,朱熹的学习法,是普通人的学习法。陆九渊的学习法,是天才的学习法。心学的良知良能,本来就是指天才,而且认为人人都是天才,是后天学习蒙蔽了自己,要学会重新发现和擦亮自己的天才。
陆九渊更认为自己是了不得的天才了,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自诩: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好大气魄!可惜朱熹不知道,这首诗有原作,是另一个天才写的,而且真的是禅,唐代的智通禅师,原诗是: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
陆九渊有没有读过智通这首诗,我不晓得。
回过头说孔子,孔子是不是天才呢?当然是天才了。他又天才,又勤奋,所以他成了至圣先师。
那我们要不要学习书上的理论啊?要理论,还是要常识啊?
史玉柱写了一本书,《史玉柱自述》,他在书中贬斥了“西方的营销理论”,他说那些理论没用,他用自己的办法。
其实他没学过那些理论,因为用不着学。而“自己的办法”呢,全是书上的办法,没有一条是书上没有的。克劳塞维茨说了一句话:“天才不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天才。理论家的职责,就是把天才的做法归纳总结成理论。”在史玉柱之前,也有过很多的天才,他们的办法都一样,被总结在理论书上了。儒家说:“善为天下公”,好办法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天生的,普世的。你发现了,那都是一样的。你没发现,就各是各的。
真理都是一样的,歪理各有各的歪理。
我们怎么学习呢,锚定常识,学习理论。
如果锚不定常识,宁愿啥也不学!
还有呢,别学太多,“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又是一句后人乱解古人原意的例子。原话是庄子
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知识,那就要把自己挂掉了。他没让你“苦作舟”,是让你别白费力气!学习要聚焦,学什么就是什么,就学透了它,学通了它。啥课都去听,王阳明骂道那叫“徒事讲说”,跟听说书差不多。
而市场上的课,大部分都是说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