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020-09-16 06:21:52)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山东人,平时讲山东话,他什么时候讲普通话呢?读《诗经》《尚书》的时候,他用普通话读。行礼仪,有正式礼仪活动的时候,他讲普通话。
【注释】
【华杉笔记】
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以什么地方的发音为雅言呢,当然是以首都的发音为雅言。比如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在周朝,就是以国都镐(hao)京的语音,也就是西安话为雅言了。
推广普通话,是历代王朝的重大政治工作,《周礼》——又是周公制定的——规定,每隔七年,要各国诸侯的“象胥”,也就是外交人员、翻译官,要到镐京来统一培训一次,一是正音,二是君命文辞的统一翻译。每隔九年,瞽史,指乐官和史官,要来京培训一次,也是集中进行文字和读音,包括乐音的规范训练。给人正音,还要给乐器调音。“正于王朝,达于诸侯。”所以中国能维持统一国家到今天三千年之久,跟推广普通话也有很大关系。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山东人,平时讲山东话,他什么时候讲普通话呢,读《诗经》、《尚书》的时候,他用普通话读。行礼仪,有正式礼仪活动的时候,他讲普通话。
读诗书为什么要雅言呢?首先,读诗书,一定是朗读,不是默读。古人要求,读圣贤经典,一定要朗读出来,比如我们现在学四书,一定要反复朗读。小时候我读书,妈妈常在旁边提醒我:“读出声音来!”如果默读,只是眼睛在看。朗读,则嘴巴在发音,耳朵在听,有音韵,有抑扬顿挫。不仅脑子在记,面部肌肉还有“肌肉记忆”。比如你要背诵一篇文章,默读是很难背下来,一定要朗读,这样比较,就更知道朗读和默读的区别了。
如果你自己写文章,更要反复朗读,读出声音来。你一朗读,就知道什么地方要改。如果你是编剧,或写广告文案,给演员写台词。你会发现,演员拿到台词就会念出声音来,一读他就想改你的台词。为什么,因为他读着不顺溜,不舒服。因为你自己没有实现反复朗读过。
读书、写作、朗颂,是学习的三大功夫。如果只是拿本书在看,功效很低,低到你自己都不知道有多低,因为你没写笔记,没朗诵,根本没什么收获,损失了80%,自己还不知道。
一定要多写,写作推动思考,也提高思考标准,你没理解那么深,一写,就越写越深。你没理解那么全,一写,就越写越全。
朗诵功力也很大,朗诵别人写的东西,是讲自己投入进去,理解、体验和记忆,朗诵自己写的东西,朗诵即检查,朗诵即修改,不朗诵,改不好!
朗诵呢,就一定要用正音,用普通话,因为我们读书,默读的时候自己脑子里用的都是家乡话。音正才能意正,所以孔子朗读诗书,用雅言,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