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020-09-07 07:17:30)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与:同……一起,共事。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赤足瞠水过河。冯,同“凭"。
【解读】
进退有度,有勇有谋
颜回秉持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深受孔子赞赏。用舍行藏是说如果能为当世所用,就施展才华,在社会上大力推行仁道;若是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起来。这种处世之道,依据社会现实决定进退,洒脱自如,堪称极为高深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为人处世是一种智慧,要能审时度势,依据环境决定进退。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也无法获得成功。条件不允许,退隐保全性命,则是明智的选择。另外,为人应该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是莽夫,无勇之人是懦夫。对一个渴望成就事业的人,这样的智慧是必须牢记的。
【华杉笔记】
颜渊,是颜回的别名。
孔子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没人用我,便将此道藏之于身。也只有你我二人,能做到这一点了!
我们常说,怀才不遇,那郁闷啦!孔子不郁闷,把一身抱负和本事安然藏之,这是他的价值观,也是修养。
前面里仁篇,子游说过:“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对老板,对朋友,他不听你的,就算了,你如果啰啰嗦嗦、琐琐碎碎、唠唠叨叨,非要他听你的,一定自取其辱,反被疏远。
要学会放弃。跟做生意一样,人人都想推销,但上赶的不是买卖。也有的人不推销。你给我机会,我谢谢您!为您效劳!不给机会,我不纠缠你,马上放弃。有了这种态度,反而能专注于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因为我们的问题都不在于没机会,而在于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要把时间首先投资于自修,而不是推销。
孔子对机会也是很积极的,也能放弃一些不太紧要的原则——比如在卫国去见南子。但是,当他发现在卫国并不能实行他的道的时候,他马上就放弃,走了,6万斗的俸禄也不要了。
这是命与道的关系,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我们容易接受“志在必得”的思想,鼓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主要是自己心里太想得到,实在不愿意罢休。但现实不是这样。就看今天中国,从邓到习的几代领导人,差不多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机会都是命运降临的,不是自己争来的。相反,志在必得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往往适得其反。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对颜回说,能有这个心态的,也只有你我二人吧!
子路在旁边听着急了。老师把颜回抬得那么高。颜回成独一无二的了。那我呢?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呢?
他就找了一个问题:“子行三军,则谁与?”老师,如果您要带兵出征,您带上谁?
子路问了一个他认为答案已经设计好的问题,就是他嘛!因为子路豪勇,有武功,本身又兼着老师的保镖。到了打仗的事,自然就是带我子路了。在这一方面,我子路就是独一无二的啦!
这点小心思,哪逃得过孔子的眼睛。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是徒手搏虎。冯河,是没船没工具,木头也不抱一根,徒身过河。都是粗勇无谋之事。孔子说,不怕死的人我不带。我带那临事而惧,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孔子是敲打子路,因为子路就是不怕死。最后也因为不怕死,不必要的送了死,把孔子伤心死了。
老师什么都能教会你,就是教不转你的性格啊!
不过曾国藩也说了:“惟读书能转人之性。”子路啊,还是书读得不够,没读懂明哲保身,也没读懂学会放弃
前一篇:李叔同:狠到极致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