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20-09-05 06:26:33)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悱(f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华杉笔记】
孔子教学法。这是接着上文,凡是拿了十条肉脯来拜师的,我没有不尽心尽力教的。那怎么教呢?
不愤不启。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他学习欲望很强,反复思考,但就差那么一点没搞通,愤了,这时候,就是可通之机,到了这个节骨眼,你一启发他,他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不愤不启,就是不到这时候,不要去教他。他自己都没有求通之心,也没走到那一步,老师从哪儿去启发他呢?
儒家讲启发学生的方法,叫“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是引起绪也,给你开个头绪,让你自己去探索,不告诉你答案。开而弗达,也是一个意思,开而弗达则思,让你自己思考,只给你开个门,开个大意,不给你直接到达答案,还是让你自己去想。
不悱不发。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什么时候发,什么时候达呢?等他“悱”的时候,就发,就帮他达。
悱,想说,但不能准确地说出来。那意思好像就在嘴边上,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前面愤,是可通之机,机不可失;这里悱,是可达之势,势如破竹。那老师就帮他达其词,帮他说出来,他一下子就洞然明白了。
不悱不发,他如果功夫没到,没有自己走过那思考过程,就不要跟他说。因为你说了,他也没体会,轻飘飘过去了,还觉得老师说的没什么东西。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是屋角。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举一反三。
他愤了,我启发他。他悱,我马上说给他听。接下来,就看他自己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举一反三,证明他机智灵活,那就“复”,再详细给他讲,这样我举一他反三,我举三他就就反九了吗,进步就快,快马加鞭推着他走。
他若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人比较呆滞,不能触类旁通,那我再怎么跟他讲,他也是茫然无绪,不可强求,就不要再给他讲多了,反而给他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