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述而篇第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20-09-05 06:26:33)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注释】
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悱(f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华杉笔记】  
孔子教学法。这是接着上文,凡是拿了十条肉脯来拜师的,我没有不尽心尽力教的。那怎么教呢? 不愤不启。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他学习欲望很强,反复思考,但就差那么一点没搞通,愤了,这时候,就是可通之机,到了这个节骨眼,你一启发他,他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不愤不启,就是不到这时候,不要去教他。他自己都没有求通之心,也没走到那一步,老师从哪儿去启发他呢? 儒家讲启发学生的方法,叫“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是引起绪也,给你开个头绪,让你自己去探索,不告诉你答案。开而弗达,也是一个意思,开而弗达则思,让你自己思考,只给你开个门,开个大意,不给你直接到达答案,还是让你自己去想。
 咱们现在这两代人,都是在苏联教学法里长大,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和正常的教学法就相反了。因为他不是要你思考,而是恰恰相反,不要你思考,让全社会所有人养成接受他给的答案的惯性,把教育工作,都搞成了宣传工作。所以教出来的学生,要么僵死了,跟个傻子似的;要么叛逆了,啥都不信,很难有一个正常的。 要认识到自己不正常,才能重新去学习正常的思想,成为一个正常人。 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同学,听了一些老师的课,跟我惊叹说,哇!颠覆!完全颠覆!跟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 老师跟同学们说了什么,让大家这么激动呢?老师就是讲历史,说你读历史,要把自己代入进去,如果是我面对这件事,我会怎么决策,怎么行动。就是儒家读书心法:切己体察,必有事焉。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学历史,不是为了背诵考试“公元前841年,是共和元年;宋朝开国,是公元960年。” 活到四十岁,才接触到正常人类,常规老师,社会不正常的时间长了,正常的倒成了颠覆,苍天啊! 儿子在国外上学,历史课全是正常上的,每学一段历史,都要做一个关于自己想法或者联系到今天的小短文。天下事古往今来都一样,这就是儒家的切己体察,必有事焉。王阳明说的,放自己事儿上琢磨。 儿子的历史课还有创新,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要你建一个国家,国土多大,有什么物产,你还要给自己的国家定一个国名,写一部宪法,谈谈你怎么治理这国。交作业时,再一起讲评一下全班各位国王各种的国家怎么样。 这又跟孔子一样了!孔子不就是每天启发弟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吗?千乘之国,给你三年,你怎么弄? 咱们经常说国外的教育比我们中国的教育如何。却不知道咱们从小接受的不是中国的教育,是苏联的教训。
不悱不发。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什么时候发,什么时候达呢?等他“悱”的时候,就发,就帮他达。 悱,想说,但不能准确地说出来。那意思好像就在嘴边上,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前面愤,是可通之机,机不可失;这里悱,是可达之势,势如破竹。那老师就帮他达其词,帮他说出来,他一下子就洞然明白了。 不悱不发,他如果功夫没到,没有自己走过那思考过程,就不要跟他说。因为你说了,他也没体会,轻飘飘过去了,还觉得老师说的没什么东西。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是屋角。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举一反三。 他愤了,我启发他。他悱,我马上说给他听。接下来,就看他自己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举一反三,证明他机智灵活,那就“复”,再详细给他讲,这样我举一他反三,我举三他就就反九了吗,进步就快,快马加鞭推着他走。 他若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人比较呆滞,不能触类旁通,那我再怎么跟他讲,他也是茫然无绪,不可强求,就不要再给他讲多了,反而给他添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