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2020-08-18 05:57:20)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华杉笔记】
师挚,是鲁国太师,即首席乐师。关雎,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这是讲周的音乐。周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始于升歌,终于合乐。开始的时候是升歌,由太师负责,所以是师挚之始,从师挚开始。
升歌有三段,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为什么叫升歌呢,堂上奏乐而歌,叫升歌,也叫登歌。就是升堂,登堂的意思。整个乐队分堂上堂下两部分,太师在堂上,还有一部分乐器和歌手在堂下。
之后是笙的吹奏,堂下以磬——一种打击乐器——配合,也是分三段,中间有间歌。先笙后歌,交替三次,所以叫间歌。
最后是合乐,关雎之乱,乱,就是大合奏的意思。合奏部分,六首诗歌:《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孔子说关雎之乱,是以关雎开始的后面六首大合奏。
这个顺序是精心创意的,最开始升歌,第一首是《鹿鸣》,我们看看歌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差不多是一个迎宾词,有客来访,设宴招待,乐队奏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接下来的《四牡》、《皇皇者华》两首,《四牡》是描述为王事奔波的人的辛勤与思家情绪——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皇皇者华》呢,是讲使臣出外访贤求策:
到最后的合乐呢,大合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是讲劳动人民的生活,婚恋、劳作、祭祀,都在里面。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ju)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史记》记载:孔子从卫返鲁,和师挚一起定乐。这篇感叹,想必是一起定乐完成,听完整个演奏,孔子的赞美之词——洋洋乎盈耳哉!洋洋乎音乐的美盛,满满的在我耳中啊!
音乐是文化,是生活,也是政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像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三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从周朝的音乐里,我们也几乎可以完整的看到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面貌。
在古代社会里,音乐有着制度性的意义,并被朝廷用来端正人心,敦厚风俗,希望借此教化民众,达到以乐治国的目的。所以,对庄重平和、悠扬和谐的雅乐十分推崇,而对轻浮萎靡的音乐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禁绝。在本章中,孔子赞美的“乐”,就是充满和谐意蕴,能够端正社会风气的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