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泰伯篇第八: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2020-08-18 05:57:20)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乐曲的时间里,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
【注释】
 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乱:乐曲的结尾。
【华杉笔记】     
师挚,是鲁国太师,即首席乐师。关雎,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这是讲周的音乐。周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始于升歌,终于合乐。开始的时候是升歌,由太师负责,所以是师挚之始,从师挚开始。            
升歌有三段,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为什么叫升歌呢,堂上奏乐而歌,叫升歌,也叫登歌。就是升堂,登堂的意思。整个乐队分堂上堂下两部分,太师在堂上,还有一部分乐器和歌手在堂下。            
之后是笙的吹奏,堂下以磬——一种打击乐器——配合,也是分三段,中间有间歌。先笙后歌,交替三次,所以叫间歌。            
最后是合乐,关雎之乱,乱,就是大合奏的意思。合奏部分,六首诗歌:《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孔子说关雎之乱,是以关雎开始的后面六首大合奏。            
这个顺序是精心创意的,最开始升歌,第一首是《鹿鸣》,我们看看歌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差不多是一个迎宾词,有客来访,设宴招待,乐队奏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接下来的《四牡》、《皇皇者华》两首,《四牡》是描述为王事奔波的人的辛勤与思家情绪——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皇皇者华》呢,是讲使臣出外访贤求策:          
 灿烂的花枝,盛开在原野上。衔着使命疾行的征夫,常怀思难以达成使命的地方。  驾车有少壮的驹马,六辔润泽鲜妍。驰驱在奉使的征途上,博访广询礼士尊贤。  驾车有青黑色的骐马,六辔闪着素丝一样的光彩。驰驱在奉使的征途上,广询博访不敢懈怠。  驾车有白身黑鬣的骆马,六辔柔润油亮。驰驱在奉使的征途上,不辞辛劳广询博访。  驾车有杂色的駰马,六辔调度得很均匀。驰驱在奉使的征途上,不辞辛劳广泛地咨询。  君王求贤若渴的期待和感情,漫溢在这首诗中。从这三首的内容看,升歌,是讲迎宾,讲王事,讲政治。            
到最后的合乐呢,大合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是讲劳动人民的生活,婚恋、劳作、祭祀,都在里面。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ju)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史记》记载:孔子从卫返鲁,和师挚一起定乐。这篇感叹,想必是一起定乐完成,听完整个演奏,孔子的赞美之词——洋洋乎盈耳哉!洋洋乎音乐的美盛,满满的在我耳中啊!    音乐是文化,是生活,也是政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像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三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从周朝的音乐里,我们也几乎可以完整的看到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面貌。
       东汉初年,大臣宋弘向朝廷推荐桓谭,认为他学识广博,人才难得。光武帝信任宋弘,便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桓谭擅长弹琴,奏出的乐曲美妙轻柔。光武帝听后十分喜欢,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助兴。宋弘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这音乐不够庄重,对桓谭很不满意。有一天,宋弘身穿朝服,坐在大司空堂上,派人去叫桓谭。刚从宫中退出的桓谭来到大司空府堂,宋弘便责备道:“我推荐你做官,是希望你能用道德学问辅佐君主,但是,现在你竟然给皇上演奏郑卫之声,损害雅乐,这可不是忠正之士该做的。你打算自己改正,还是等我依法纠举你呢?”桓谭一听,便赶忙叩头认错,宋弘教训他很久,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宴请群臣时又叫桓谭弹琴。桓谭不敢不弹,但因宋弘在坐,非常不安,怎么弹也弹不好。光武帝很奇怪,就询问桓谭。桓谭不答,宋弘便离开座位,站起来向光武帝陈说其中缘由。光武帝一听,立即收敛神情,向宋弘道歉,并免去了桓谭给事中的职务。
在古代社会里,音乐有着制度性的意义,并被朝廷用来端正人心,敦厚风俗,希望借此教化民众,达到以乐治国的目的。所以,对庄重平和、悠扬和谐的雅乐十分推崇,而对轻浮萎靡的音乐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禁绝。在本章中,孔子赞美的“乐”,就是充满和谐意蕴,能够端正社会风气的雅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