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滦阳消夏录三(1)》娈童
(2020-08-16 06:52:08)
有书生嬖一娈童,相爱如夫妇,童病将殁,凄恋万状,气已绝,犹手把书生腕,擘之乃开。后梦寐见之,灯月下见之,渐至白昼亦见之。相去恒七八尺,问之不语,呼之不前,即之则却退。缘是惘惘成心疾,符箓劾治无验。其父姑令借榻丛林,冀鬼不敢入佛地。至则见如故。
“十方常住”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供养僧人的饭,是大家凑的,大家供养的,它来自于十方,它的特性是:“体通十方,唯局本处”。什么含义呢?寺院的米面油,所有一切吃的用的,它是天下所有僧人的,不仅仅是这个寺院僧人的。哪怕在美国、台湾有出家人,那么我们这个寺院的吃的,也有人家的一份儿。因缘和合突然间他现前了,突然间他来了,你马上得给他一份儿。这叫“体通十方”。
话说有个书生宠幸一娈童,两人相爱如夫妻。后来娈童得了重病,临死还哀凄留恋地抓住书生的手腕不放,使劲掰开才松手。 从那以后书生就经常在梦里啊月下灯旁看到他,后来连白天也能看到。两个人始终相距七八尺远,问他他不答,叫他他也不过来,靠上去他又退后几步。因此书生心中怅然,进而生了心病。请神用符,求医问药,都没有用。书生的父亲就让他暂且借住在寺院里,寄希望于鬼怪不敢进入佛地。但是书生住进寺院后依然如故。
一老僧曰:种种魔障,皆起于心。果此童耶?是心所招非此童耶?是心所幻,但空尔心,一切俱灭矣。又一老僧曰:师对下等人说上等法,渠无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说病证,不疏药物耳。
庙里的一个老和尚就对书生说“世上的种种魔障都是由心而生。你所见到的真的是那个娈童的魂灵么,还是只是你心有所想而招至的呢?其实那不过是你心生的幻象而已,只要你心中空灵没有杂念,一切所谓鬼怪自会随之消散。”而另一个老和尚却说:“师父这是教俗人用高等方法,他心神不定,如何做到心无杂念呢,这就好比是只说出病症却不说明所用药物。”
因语生曰:邪念纠结,如草生根,当如物在孔中,出之以楔,楔满孔则物自出。尔当思惟此童殁后,其身渐至僵冷,渐至洪胀,渐至臭秽,渐至腐溃,渐至尸虫蠕动,渐至脏腑碎裂。血肉狼藉,作种种色,其面目渐至变貌,渐至变色,渐至变相如罗刹,则恐怖之念生矣;
于是这和尚就对书生说:“邪念纠结,就像草生了根,又像小孔里堵了东西,要用楔子清出来,楔子刺进孔里,东西自会被挤出来。你应该想想那个娈童死了以后,他的身体渐渐变得僵冷,渐渐膨胀肿大,渐渐腐烂发臭,然后蛆虫蠕动,肠穿肚烂。血肉狼藉一片,青红各色。他那姣好的面目也会变形,显出恶心的颜色,像个魔鬼。这么一想,你就会觉得恐怖了。
再思惟此童如在,日长一日,渐至壮伟,无复媚态,渐至癕癕有须,渐至修髯如戟,渐至面苍黧,渐至发斑白,渐至两鬓如雪,渐至头童齿豁,渐至伛偻劳嗽,涕泪涎沫,秽不可近,则厌弃之念生矣;
你再想,那娈童如今还活着,他日复一日,渐渐长得粗壮起来,不再有柔媚之姿,从开始有些许胡须到络腮满面。面容也由光滑细腻变得苍老枯黑,头发慢慢斑白直至双鬓似雪。然后秃顶豁牙,身子佝偻咳嗽不止,涕泪齐流还滴口水,污脏不堪让人不想接近。这样,你就会生出厌恶之感。
再思惟此童先死,故我念彼,倘我先死,彼貌姣好,定有人诱,利饵势胁,彼未必守贞如寡女,一旦引去荐彼枕席,我在生时,对我种种婬语,种种婬态,俱回向是人,恣其娱乐。从前种种昵爱,如浮云散灭,都无余滓,则愤恚之念生矣;
你再想啊,现在那娈童先你而去,所以你想他。如果你先死呢?他容姿尚在,必然有人想要他,以利诱之,以权迫之。他未必会像贞妇一般替你守寡,一旦被他人勾引,伺候于枕边席上,昔日与你的种种甜言蜜语淫行媚态,俱被他人享受。他人在他身上肆意驰骋,而从前与你的恩爱却早已烟消云散,了无痕迹。如此一想,你就会生出愤懑之心。
再思惟此童如在,或恃宠跋扈,使我不堪,偶相触忤,反面诟谇,或我财不赡,不餍所求,顿生异心,形色索漠,或彼见富贵,弃我他往,与我相遇,如陌路人,则怨恨之念生矣。
再想,如这娈童仍在,他可能恃宠而骄,让你不堪忍受,偶尔触忤了他,他反而会给你脸色破口大骂。又如果你囊中羞涩,供不起他的索求,他立刻会生出二心,对你冷眼相待。又或者,他见富思迁,弃你而去,他日相逢,形同路人。如此想,你就会生出怨恨之心。
以是诸念起伏,生灭于心中,则心无余闲。心无余闲,则一切爱根欲根无处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生于所教,数日或见或不见,又数日竟灭。至病起往访,则寺中无是二僧。或曰古佛现化,或曰十方常住,来往如云,萍水偶逢,已飞锡他往云。
因此,这么多念头不停地在心中思来想去,你就不会有思念爱恋的余暇,如此一来,爱欲无处可容,一切魔障自可不驱而退。书生按照和尚的说法去做,几天之内有时看到那娈童有时看不到,又过了几天就再也看不到了。等书生病好了去寻访和尚,却被告知,寺院里没有此二人。于是有人说是佛祖显灵,有人说是云游的得道高僧,萍水偶相逢,出手助人后持锡杖飘然远去。
【十方常住】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
“唯局本处”,是说仅仅是当下现前僧人在用。并不是我们每一次吃饭,都要给其他地方的法师留出一份来,不是。但是我们每次吃饭都要念供,都要上课。在吃饭之前要打板,突然之间来了个外籍的或外地的僧人,坐下,马上给他一份。因为这个饭本来就有他的一份,这叫“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我们在某一个寺院开饭,那么,限于某一个寺院的僧众,谁赶到了谁吃。就是这个含义。寺院里为什么打板?打板是过堂,要给施主诵经,回向,要出食,要供养。打板就是让来挂单的僧人,或是让能到这里来吃饭的僧人,来吃饭。打板,集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