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020-08-10 06:32:33)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解读】
这一章与前述“不耻下问”的思想是一致的。曾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了谦逊的学习态度。能够“问于不能”“问于寡”是明智的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学习态度,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的态度。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忍让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这是值得学习的。这里曾子所说的“吾友”,当指孔门中德行、学问都很出众的颜回。
【华杉笔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
这条很重要!《中庸》说,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妇可知、能,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以舜那样的圣人,他也好问而察迩言,什么事都多问问别人。
王夫之在讲解《资治通鉴》时也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说帝王为什么还要找帝师?你不要觉得,我比你强,你有什么资格教我?而是人人都有他懂得而你不懂得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有若无,实若虚。
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空无一物一样,别人触犯他,他也不计较。
有若无,实若虚,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空杯心态。人的品德,就像一个容器,器虚则物注,满则止。你若是空杯,别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进来。你若满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别人的一点也注入不进去。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始终关注别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的部分,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他。
《易经》说:“君子以虚受人。”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对才能智慧,不分大小,大则大识,小则小取。我有的本事,我自己丢不了。别人的思想,我却可以吸取。无论大小,虚心学习,然后践行。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以前呐,我有一个朋友,在这方面是下过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