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20-08-03 07:14:01)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华杉笔记】
朱熹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智者不惑。我们经常有疑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疑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是疑惑,还自以为明白。
疑惑,是因为不明白那道理,抓不住那本质。张居正说,只有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不明白怎么办?问别人。但“别人”有很多,都是大师,专家,说法还不一样,不知道信谁的,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就挑一个信,真发现信错了,再换。不要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谁都不信,问一圈,自以为自己比谁都高明,自己弄出一套来。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说“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分内的事,不操心愿望那分外的事。你想往上走吗?想操心那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吗?你能做好分内的事,自然有机会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那忧虑就太多了!
勇者不惧
不过也有做到勇者不惧的,就是王阳明,面对昏君,面对残暴邪恶的锦衣卫,他我心光明,勇往直前,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而且取得成功。
【学习笔记1】“不忧”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无我,二是接受。
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说的“利他”。怎么能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呢,因为利己就在利他之内,不在利他的对立面。如果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纠结在心,就没有那么多忧了。
这个无我利他的境界,读书是体会不到的,要在自己的成长进步中证悟到。就像很多企业家,创业时都是一心要自己成功,成功之后,就一心想成就他人,对内,在自己公司,想给大家打造一个理想国、乌托邦;对外,就想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仁者,就是爱人悯物,一心一意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人,那自己的得失,对他不那么重要,自然不会为之忧愁。世界没改好,一般来说,也到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程度。
这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还有人不理解的,认为这是说漂亮话。这个我们不强求。
说第二条,“接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修养的。
接受,分三条,一是接受结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则,接受结果。或者说,接受失败。因为成功人人都接受,能接受失败才是修养。
王阳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他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考试没考上,马上心里能接受结果,下回再来就是。忧愁焦虑,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前面张居正说的,“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君子素位而行,随遇能安,无论贫富得失,都不动心。
所以仁者之心德浑全,在于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结果。
我们的忧愁,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又不能改变。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保持安心。孟子说的“夭寿不二”,寿命长短都能接受,都不改变,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能接受,那有什么忧愁?兵法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讲接受死亡。死地还能生吗?既然是死地,生存的几率是趋近于0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一种战术,而是一种态度,是接受死亡。首先在心里接受死亡,然后在行动上求生。如果心里不接受,怕得要死,愁得要命,那怎么活得出来?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日军大军压境,韩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将士们吓得发抖,一起去找主将李舜臣:“将军!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明天都会死吗?”李舜臣说:“你们还想活啊?明天我们都会死!”然后把营房全烧了,反正死人也不需要营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结果,这样才能带一群死士去作战,最终赢了这一仗。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嘛,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但是要你自己去知行合一,自己证悟到。太多的人,每天都在问收获,忧、愁、惧,就都在里面了,一忧愁惧,一焦虑,就乱动作,越来越乱。
所以还要加上接受第三法则,接受他人。因为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对别人有要求,而且对别人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还高,那就更是给自己找郁闷了。别人你怎么要求得了呢?自己还管不过来呢,又不接受别人!人生的苦难啊,就是这样一件件自己找来的。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了,智和勇都不是问题。要不忧,关键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则,接受失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学习笔记2】
从何为“不惑”入手来看这个问题。在四十而不惑之后,是五十而知天命。那么何为天命?《中庸》开篇第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性,就是人性。所以也就是说在孔子经历了四十而不惑的阶段之后才懂得了天命就是所谓的人性。
《庄子.大宗师》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依此,可理解为:要想了解天机、天命的真正意义,必须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
所以综上所述,知者不惑,是不惑于己之欲。只有先不迷于一己之欲,才能进入下一个知天命的阶段。知天命、知人性之人必定是能够不惑于欲的。
前一篇:《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