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吕·朝天子·志感》: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2020-08-02 16:16:49)
       元无名氏的《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
  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
  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
  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立身则小学:卓然自立成人,要先学“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学经术。鸦青钞:当时的一种钱钞。因颜色青黑,故称为鸦青钞。
       这首元曲,如果就艺术性而言,没什么太可取。但其控诉现实,抗争压迫的激烈诉求却是字字句句,怦然有声,值得一读。作者无名氏铁定是位读书人,所透露出的那种恨意只有切身经历过才有如此的刻骨铭心。

  曲中的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他曾经说服辛垣衍,义不帝秦,并以此纾解了赵国之围。平原君欲以重金相酬。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闵骞即闵子骞,他是孔丘门下“德行科”的高材生。性至孝,后母虐待他,只给他做芦衣,父怒欲出其母,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终于感悟了他后母。所以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小学:宋朱熹、刘子澄编的少年教育课本。全书共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作为教材。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宋代以后把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统称为四书。小学大学皆为读书人的经典,科举考试的题目也大多产生与其中。鸦青钞系当时的一种钱钞。因颜色青黑,故谓之鸦青钞。

  整个元朝,读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因为统治者蒙古人本来就是靠武力得天下的,潜意识里对文化人是看不起甚至鄙视的。元朝比较短命,跟这个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文化凋敝的话,政治经济也不会繁荣到哪去。

  元朝初期的统治者,很蛮横地对历经数百年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废止,这是对中原读书人们最大的心理打击,可说是摧毁了他们心中的最后那颗稻草。此后这些文人们对政治的绝望感就贯穿始终,就算是能够进入朝堂为官的文人,很多也都对朝野政治无能为力,最后也要选择归隐山林。读所谓的圣贤书,读的越多就越是烦恼,那些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元朝的文人们 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他们才要说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当然这里更是说的元朝统治者们,他们也不用读书,不用识字,光凭他们的出身,就决定他们的高官厚禄,这可谓是一语双关,也是对元朝朝廷的怨刺。

  古代的人有立身之说,就是八岁就要读小学,学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知识学了来,又是要报效国家的,报效国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得朝堂,或者上得战场。八岁入学,而后数年就不断的学习,到十五岁的时候就进大学,后来就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可惜的是,元朝废止科举,彻底颠覆了读书人的思维模式。经数百年传承而来的读书人习惯,就此被改变。卸下了农耕技艺的读书人,在当世就变成了异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成为这些读书人的标签。

    如果读书人要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来那就煎熬了,他们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实现衣锦还乡的夙愿,但是他们读的书也是不能浪费,而且这么大的群体,元朝政府也不能放任自流,终归是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于是元朝人就推崇戏曲杂剧,让这些读书人有了新的选择。寒窗苦读不能当官,但到雕栏瓦肆去写小曲,唱剧本,也是能养活自己的。这种风潮在蒙古人定都大都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泛滥,诸如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等人,为整个元朝时代的读书人做了表率,即是活跃在民间,靠着写剧本也能名垂千古,也能在读书人中赢得一定知名度。当然,这并非文人们所希望能得到的结果,只出于无奈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