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朝天子·志感》: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2020-08-02 16:16:49)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
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
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
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曲中的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他曾经说服辛垣衍,义不帝秦,并以此纾解了赵国之围。平原君欲以重金相酬。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闵骞即闵子骞,他是孔丘门下“德行科”的高材生。性至孝,后母虐待他,只给他做芦衣,父怒欲出其母,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终于感悟了他后母。所以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小学:宋朱熹、刘子澄编的少年教育课本。全书共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作为教材。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宋代以后把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统称为四书。小学大学皆为读书人的经典,科举考试的题目也大多产生与其中。鸦青钞系当时的一种钱钞。因颜色青黑,故谓之鸦青钞。
整个元朝,读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因为统治者蒙古人本来就是靠武力得天下的,潜意识里对文化人是看不起甚至鄙视的。元朝比较短命,跟这个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文化凋敝的话,政治经济也不会繁荣到哪去。
元朝初期的统治者,很蛮横地对历经数百年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废止,这是对中原读书人们最大的心理打击,可说是摧毁了他们心中的最后那颗稻草。此后这些文人们对政治的绝望感就贯穿始终,就算是能够进入朝堂为官的文人,很多也都对朝野政治无能为力,最后也要选择归隐山林。读所谓的圣贤书,读的越多就越是烦恼,那些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元朝的文人们
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他们才要说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当然这里更是说的元朝统治者们,他们也不用读书,不用识字,光凭他们的出身,就决定他们的高官厚禄,这可谓是一语双关,也是对元朝朝廷的怨刺。
古代的人有立身之说,就是八岁就要读小学,学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知识学了来,又是要报效国家的,报效国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得朝堂,或者上得战场。八岁入学,而后数年就不断的学习,到十五岁的时候就进大学,后来就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可惜的是,元朝废止科举,彻底颠覆了读书人的思维模式。经数百年传承而来的读书人习惯,就此被改变。卸下了农耕技艺的读书人,在当世就变成了异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成为这些读书人的标签。
前一篇:测字先生吐露行业秘辛
后一篇:《马桥词典》: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