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子罕篇第九: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020-07-09 06:07:15)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子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与(yù):参与。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华杉笔记】      
子畏于匡。重点是这个“畏”字。畏,是私斗的意思。不是公家打仗,是民间私斗。周礼:“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有三种死法,别人不到现场吊唁的,畏,是与人斗殴而死。厌,是行止危险之下,被崩坠之物压死砸死,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都不坐屋檐边上,怕瓦片掉下来把自己砸伤。溺,是冒失下河游泳溺死。这三种死法,叫轻生亡孝,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死了,把父母丢下了,所以是一种罪。            
孔子怎么畏于匡呢,孔子经过匡地,被匡人包围了。因为孔子长得像鲁国乱臣阳虎,而阳虎之前曾经带着人在匡地施暴,结下了冤仇。还有一个细节,孔子的学生颜尅,当时就给阳虎驾车,参与了其事。而这次,他又给孔子驾车。这样,匡人就更加认定孔子是阳虎,要报仇。            
所以孔子与匡人的冲突,不是国与国的战争,是民间私斗、械斗,这就叫“畏”。 局势非常危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倒是坦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斯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文王远去了,他的文化礼制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让这文化断绝,那“后死者”——就是“我”,孔子自称——就不可能继承到这文化。如果上天要让这文化延续下去,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气势宏大,以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居。这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书人,到宋儒张载,把这种使命感、责任感,说到了极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学习的使命。            
匡人后来弄明白孔子不是阳虎,解围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