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020-07-05 07:28:50)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注释】
 罕:稀少。与:相信、赞许。
【解读】
少讲利,多讲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核心内容是仁,所以他最注重的就是仁、义。孔子本人重义而轻利,也不愿意过多谈及“利”。并且,他把追逐功利还是求仁重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是有着深刻的思考的。所谓“利”,简而言之就是利益或财富。作为自然人,无需他人引导,每个人都有追逐功利的本能欲望,都渴望获得财富或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们对追逐利益的愿望何等强烈。为了财富,有人坑蒙拐骗,费尽心机;有人偷盗抢劫,乃至谋财害命;还有人为了钱财,不惜出卖朋友和亲人,甚至是卖儿卖女。在这个世界上,被钱财蒙住双眼,丧尽天良者比比皆是。
 从古自今,人类的所有争端和战争,绝大多数与利益争夺有关。从原始社会氏族间对食物的争夺,到奴隶时代对人口的掠夺,再到封建社会对土地的争夺,以及近现代社会对资源和市场的拼抢,财富和利益都是矛盾的焦点。现代国际上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便深刻说明了人类对财富强烈占有的贪婪欲望。
 追求利益是人类最本能最强烈的欲望,是世界上一切争端和苦难的根源。作为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孔子对利益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不谈利益,人们也不会片刻忘怀。总把追逐利益和谋求财富挂在嘴边,只能激起人们更强的贪欲。无休止地讲论财富,不啻于鼓励人去放纵欲望,争夺利益。这便是孔子“罕言利”的用意所在。
孔子尽量少谈利益,多讲“天命”和“仁”。孔子讲天命,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他本人相信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之类的话语,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天命的真诚信仰。其二,天命的观点,不论怎么看都有点宿命论和消极色彩,多谈这些,能给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望降温。其目的是通过降低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减少社会争端。争权夺利的人少了,或者渴求利益心淡了,你争我抢的现象就会相应减弱,如此一来,就有利于社会整体上的和谐稳定。
当然,孔子最看重的还是“仁”。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多次讲述过。“仁”的本质是关爱大众,帮助他人,进而构建良性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关爱他人也好,帮助他人也罢,最终都要求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牺牲自己的利益。某种意义上说,“仁”与“利”是背离的,与“私利”则是矛盾的。看重自己利益的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样的人,不可能讲“仁”。孔子既然强调仁,逻辑上就无法在强调“利”。 
我们还要知道,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对于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他还是肯定甚至是支持的。他反对和抨击的,是那些被功利蒙蔽了双眼、将道义抛诸脑后、甚至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求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华杉笔记】     
这句有点小“麻烦”,因为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论语很多地方都有不同解读,但大多数都是后人无事生非,如王阳明言:“其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有胜心,要胜过朱熹,非要跟朱熹解得不一样。我读过一位当代教授解的《中庸》,从头到尾都在批朱熹。读不了两页,来一句:“朱熹大谬!”;又翻不了两页:“朱熹没有道理!”好像朱熹水平低得让他鄙视,恨不得踹两脚。          
 不过在清代呢,清儒考据训诂确实取得很大成就,搞清楚了一些前人没搞清楚的地方。            
钱穆写《论语新解》,他一般会把各种不同的解读都罗列出来,然后说明他取信哪一种。我没有这样写,因为我不是搞学术研究,是自己学习,切己体察,我学到了什么,我就写什么,所以我都只写一个观点,一般以朱熹张居正为准。            
不过这一句有所不同,朱熹、张居正、刘宝楠都说得一样,而钱穆自己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我自己的理解,倾向于钱穆,所以把两种说法都学习一下。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论利与命与仁。            
朱熹引用了程颐的注解:“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注解说,夫子平时教诲他人,虽然言无不尽,但有三件事是很少谈的,利与命与仁。利是人情之所欲,学者谋利,则廉耻之道丧,治国者谋利,则争夺之祸起,用今天早上的新闻新词儿讲,是不守“政治规矩”,所以孔子不跟人言利。            
命是气运之流行,生死祸福之类,悠远难必,没法说你的命怎么样,所以孔子不跟人算命。你的命怎么样,默以听之,听天所命,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只管努力就行。老是怨天尤命,说我的命好不好,没意义,不谈!            
仁是心之德,是世间万善的总体,道理太大,一言难尽,跟人说不清。所以孔子只讲具体事,就事论事,不跟人讲那么多大道理,怕他跟不上。孔子自己都不敢以仁自居,前面《述而》篇有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也不轻易以仁许人,从来没给过一个活人“仁”的鉴定。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钱穆给出了什么样的新解呢?            
首先是断句不一样——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虽然在朱熹和张居正的解读里也学到很多,但我比较赞同钱穆的断句和解读。虽然孔子确实是比较少讲命,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太深奥了,一般因材施教,不跟人讲那么多,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都在《中庸》里。但是,《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很多的,还专门有一篇《里仁》是谈仁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不跟人言利,只是要你接受命运安排,君子素位而行,只凭着大仁大义的大是大非去做,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我心光明,内心强大。追求成功,也能接受失败。            
我们都爱听“改变命运”。如果没改变,你能接受吗?如果一心想改变,你就能改变吗?不能接受失败,不认输,是人最大的危险。炒股炒破产的,都是不认输的。表面上的“不向命运低头”,往往是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人们都不爱听“低头”,但是不低头能行吗?我们总得有敬畏,总得要低头。            
能接受命运的人,是踏实努力的君子。不接受命运的人,往往是无所忌惮的小人。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
丁启阵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训释古汉语词语,有个说法,叫“实字易释,虚字难训”。这个句子,倘若没有两个“与”字,就简单明了得多。有了这两个可虚可实的“与”字,整句话就变成了一道难猜的谜题。
有人认为,“与”字是连词。意思是,孔子很少说到利、命和仁;
有人认为,“与”字是动词,意思是,孔子很少说到利,但许可命和仁;
从《论语》等文献记载看,利、命、仁,孔子都说到过。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与事实不符。因此,又有人打起了“言”字的主意,说罕言就是“显言”的意思,即明白地说出的意思。
其实,这是辑录《论语》的孔子弟子的话。《论语》中偶尔说到某几个字眼,弟子不一定很清楚(一万五千多字对于今人而言,篇幅不大。但对于在竹木简上书写的春秋时期读书人来说,篇幅不算小),也不一定很介意。因为,弟子写下这一句话,自有其原因和目的。再者,句子中说的是“罕言”,并非“不言”。《述而》篇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但《论语》、《春秋》中,仍然有不少谈及怪异、暴力、叛乱、鬼神的地方。因此,不能以《论语》中有无某几个字眼作为解释的依据。
这里,我添点乱,提出一种新的说法:第一个“与”字是连词,第二个“与”字是动词,许可的意思。因此,可以标点为: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利与命,《论语》中都有谈及,但不多,可算罕言;而“仁”却是孔子时刻挂在嘴上的字眼,也是他心目中最高层次的道德修养,许可的态度很明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