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乡党篇第十:席不正,不坐。

(2020-07-01 06:41:43)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馈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傩(nuó):古代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阼(zuò)阶:东边的台阶,主人站在那里迎送宾客。
【康子馈药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故事,鲁国头号权臣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了,很是热情,便派人给他送去了药品。这给孔子出了个难题,因为周礼里没有关于赐药的相关礼仪。如果比照赐食物的礼仪,孔子应该在拜谢之后立即尝一下,但是,药物不同于食物,在无法确定这些药的药性之前,随便乱吃是可能出大事的。如果拒绝卿大夫的赏赐,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孔子是一个智者,轻松从困局中解脱出来。他先按照赐食物的礼仪,拜谢之后收了下来,但却未立即尝试。他向来人作了解释,实实在在地告诉了对方自己没有立即服食的原因:“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所以不敢尝用试服。”孔子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季康子的感激和尊重,也在事关身体健康的大事上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一言一行,把礼仪敬诚之义表现出来,真是有礼有节,让人叹服。后世的智者,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总能秉承礼仪精神,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西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要入朝朝觐汉元帝,汉元帝该用什么礼仪接待,在古礼中就缺乏明确规定。处理得好,能保证边境的长治久安;处理不好,可能会伤害呼韩邪单于的感情,从而激其再变,那样边境就会永无宁日。对此,朝廷十分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接待礼仪。当时丞相和御史大夫都认为应该用天子接待诸侯王礼仪,并建议把呼韩邪单于的位次排在诸侯王之后。而大臣萧望之则认为,不应该用臣属的礼仪来接待。作为外夷之君,应该视为对等国家,使呼韩邪单于位次在诸侯王之上,以示谦让。这样做,不仅显示汉朝的谦虚和大度,也有利于处理长远关系。如果将来匈奴人不再前来朝觐,也不算背叛。汉元帝最终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按接待外国国君的礼仪接待呼韩邪单于,妥善处理这件事。显然,萧望之的办法是符合礼仪精神的。
【华杉笔记】 
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坐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这是孔子心存至正,事事都整齐严肃,坐席都一丝不苟,可见他出入起居无事无时不正也。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杖者,是用拐杖的老人,六十岁以上开始用拐杖。与乡人宴会饮酒完毕,一定让老人先走,老人出门了,自己才跟出去。乡人饮酒的礼仪,《中庸》说:“燕毛,所以序齿也。”乡祭之后的宴会,按头发花白程度,也就是按年龄大小来排座次,以老为尊,不管官大官小。孔子呢,更加注意礼节,座次按年龄,宴会结束离开的时候,他也注意让老人先走。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不是正式祭礼,是乡下人驱逐疫鬼的风俗,有点巫婆神汉的意思。乡人跳大神的时候呢,孔子全身朝服,肃立在自家门前台阶上。阼,是东边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为什么要站在那里呢,因为乡人要驱鬼,而自己家里有自己家的“鬼”,就是祭祀的祖先牌位,所以怕惊动了他们,自己在门口主阶上站岗,家里的鬼神就安心了。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托人问候其他国家的朋友,一定隆重的拜送使者,这是拜谁呢,主要是拜要去问候的那人,拜使者,就如同与他亲见相拜一般,不因为远而废敬。孔子曾说过,祭神,如神在。他问候远方的朋友,敬礼也如同对方就在面前。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郑重拜谢,收下。但是,老老实实说:“我不了解这药性,对我有没有用,这药我不敢吃。”所以孔子交朋友,是至诚无欺,有一说一,不吃就事先告诉对方不吃,别等下回见面,季康子问:“怎么样,我给你那药好使不?”你搪塞说:“还行!还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退朝回家,听说马厩失火了,问:“有没有人受伤?”不问马。孔子不是不爱他的马,但仓促间,首先想到的是人,人的生命安全第一,所以顾不上马怎么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