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020-06-14 06:48:05)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解读】
不袒护弟子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称赞过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把他列为四科十贤之一,可见孔子对他的喜爱。但是,冉求违背了儒家一直来倡导的政治主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他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为孔子所不齿。孔子没有对爱徒姑息,而是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并要所有的弟子对他进行声讨。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以道为重,不论亲疏远近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值得管理者学习。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凡事讲感情,而且情有亲疏远近之分,并不是对所有的“情”都一视同仁。一般而言,面对同样的利益时,总是将与自己感情最好、最深的人排在前面,略有感情的次之,熟人又次之,陌生人就只能靠边站了。就算是感情最深的人也分个三六九等,首先是亲属,其次是朋友。亲属当中,首先是有血缘关系的直系血亲,然后是旁门远方亲属。
前面说到,面对利益,人们大多会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排在前面。但是到了犯错违规需要惩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亲近的人从轻发落,大错小罚,小错不罚,甚至瞒天过海,帮助其掩盖错误。
【华杉笔记】
季氏已经比周公当年还富有,还贪心不足。冉求做季氏家宰,不仅不能谏止他,反而帮助他搜刮聚敛,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非常生气,骂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同学们鸣鼓而攻打他,也没有关系!”
周公是天子至亲,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又是周朝开国最大功臣,有安邦定国之大功,赏赐最厚,封在鲁国,他的富裕是理所当然的。而季氏以鲁国一个公卿人家,竟然比周公还富,那他必然上攘夺鲁君,下掠夺小民,已经很过分了,但他还不满足。
季氏想再增加财富,让冉求来请教孔子,寻求财税改革之道。怎么改呢?从丘役改成田赋。丘:数字单位,春秋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役,是以丘为单位征收,田赋呢,就是以田亩为单位征收。孔子说:“这个我不懂。”问了三次,都说不懂。
季氏说:“您是国老,我们都等着您出主意呢,为什么不说呢?”孔子当面不回答,私下对冉有说:“这又什么好问的呢?如果节用爱民,丘役也够用了。如果贪得无厌,田赋也很快就不够用。他要问我税赋之法,周公的定的规章制度在那里,照着做就是,何须问我?想要多收,我哪里知道!”
冉有并没有按老师的期望阻止季氏,田赋终于在鲁国施行。孔子非常生气,痛骂冉有,实际上是骂季氏,不方便直接骂他罢了。季氏去找了孔子,他自己也无法阻止他,只说不懂,拒绝出主意,并没有直接指出季氏的不对,而私下要冉有去说,冉有又如何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