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注释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解释
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重视,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应该受到鼓励,这样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小错误应该宽恕、原谅,不该紧紧抓住不放,否则,会招来更大的怨恨。
举例
刘敬劝谏高祖刘邦不要去打白登,刘邦不听,还囚禁了他。后来,高祖果然被困在白登。刘邦脱险之后,马上释放了刘敬,向他道歉,还重赏了他。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自出征高丽。在攻打安市的战斗中,太宗看见一个身穿白袍的小将,冲锋在前,所向披靡,就招来询问,原来是小将薛仁贵。太宗当即给予嘉奖,提升为游击将军,赐给金帛骏马。薛仁贵很感动,以后立了很多大功。
原典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释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之也。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
解释
赏和罚必须分明、公平。无功而赏不能服人,无罪而罚人不甘心,都会使人产生逆反的心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举例
春秋时,楚平王相信谗言,杀了功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发誓报复。十九年之后,伍子胥率兵大败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挖出他的尸体,鞭尸复仇。
明武宗朱厚照性情放荡,宠信小人。钱宁、江彬等人没有尺寸之功,但善于谄媚,带皇帝微服出游,都封了很高的官位。而武宗对朝廷大臣任意侮辱,或罚他们当庭下跪,或当庭杖击,被打死的有十多人,还把忠臣王守仁贬到贵州。于是,没人敢再进谏,使得言路断绝、国事日非、盗贼群起,几个诸侯先后叛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