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0-05-19 06:11:17)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解读】
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名家品论语】
孔子讲的人格标准,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义务的轻重来。常人开口便说:“孔子之教是三纲五伦。”这话很要仔细考究。五伦说是孔子所有,三纲说是孔子所无。诸君不信,试将孔子自著的书和七十子后学者记孔子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读一遍,看是否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片面的伦理学说。我们只听见孔子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易经·家人卦》)我们只听见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还听见董仲舒解这两句话,说道:“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篇)倒像责备臣子反较宽,责备君父反较严了。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从“仁者人也”演绎出来。既做人便要尽人道,在人里头做了君,便要尽君道,做了臣便要尽臣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全然是相互的关系,如此才是“相人偶”。所以孔子所说,是平等的人格主义。
——梁启超《“仁”与“君子”》
【华杉详解】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国理政。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孔子这句君臣父子,五四运动后被好多人批,说是“维护封建秩序”,这句话呀,一来它很简单,二来它有特定的语境。怎么个简单呢?我们换个说法试试: 问:“这大学该怎么搞才好啊?” 答:“校长要像校长,教授要像教授,老师要像老师,学生要像学生!” 这说得对呀!如果校长成了官僚,教授成了叫兽,学生就没法像学生了,学校还像什么学校呢?
再换一个问题:“这司法该怎么搞啊?”
答:“法官要像法官,检察官要像检察官,警察要像警察,律师要像律师。” 这四条做到了,司法自然就好! 孔子为什么对齐景公说这个呢?因为他的问题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们前面说过他君不像君的故事。 现在说说这臣不臣,齐景公手下,有三种臣,但他以为只有两种。一种,是晏婴、司马穰苴这样的超级贤臣,这一文一武,安邦定国;另一种,就是梁丘据这样的宠臣弄臣,陪他寻欢作乐。齐景公自己很得意,你看,有人给我安邦定国,又有人陪我喝酒,多好!晏婴批评道:英明的国君,只有良师益友,没有酒肉朋友,景公这样,只能勉强做到不亡国而已。 他的劣迹,还不足以亡国,却足以埋下亡国的祸根。因为他朝中还有第三种臣——田乞,那是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一直悄悄布局,收买人心,景公死后,政权落入田乞之手,最终,田氏灭了吕氏,取而代之,齐国姓了田。姜太公的后代,就绝嗣了。
齐景公听了很赞同:您说得太对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齐景公为什么赞同呢?因为他压根没听出来孔子批评他君不像君,父不像父,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不像君父啊。他觉得孔子说臣要像臣,子要像子,很对!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你听他说话,太生动了!活灵活现!惦记的就是吃,就是自己的富贵享乐,根本没有国家安危,他这哪是在“问政”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