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20-05-17 06:17:12)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盍(hé)彻乎:盍,何不。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孰与:与谁,同谁。与,犹谓也,周人语多如此。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
【解读】
关心民众疾苦
在这里,有若阐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提出身为统治者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才可能得到满足。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一个侧面。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现代仍旧有其指导意义。
有若字子有,亦称有子,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属于孔门“十二哲”之一。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有若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一般。本章鲁哀公向他请教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遇到了收成不好的年份,费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对鲁哀公说,“盍彻乎?”为什么不用彻法收税呢?彻是一种赋税制度。根据《孟子.滕文公》里说,“夏朝用贡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彻法。”其实贡、助、彻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法,就是百姓要缴收入的十分之一。这里有若劝鲁哀公沿用夏商周三代通行的税赋制度。鲁国自鲁宣公十五年就改变了这个税制,一直到鲁哀公都是收十分之二的税收,所以有若建议哀公,恢复到原来的税赋。鲁哀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收十分之二的税,我的费用都不足,如果恢复到收十分之一的那个彻法,不是差的更多么?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改变了税法之后,百姓少缴税就富足了,百姓足了您怎么会不足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足,您怎么又会够呢?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百姓富裕了,就不会只有君主贫困;百姓贫困了,君主也不可能独自富有。有若深刻阐明了君民一体的思想,以制止鲁哀公的重税,做君主、大臣的应该深深思考这个问题。
清朝大儒姚鼐在《惜抱轩全集》中说,“与,犹谓也,周人语多如此。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文中的与就是当谓讲,当时周朝人很多是这样讲话,也就是说“孰谓足”“孰谓不足”。有若这里说百姓足了,国君也就足了,意思是国君和民众是一体的,反过来,百姓不足,国君也就不足了。老百姓富足了,国君费用少一点,也不妨碍称其国家富有啊。况且这种富有是可持续发展的,民众更有信心,会更拥护当政者,这才是国君真正的富足。象商纣王、秦始皇那样极度聚敛自己的财富,背离民心,使百姓流离失所,当政者没有了人民的拥护,即使自己财富再多,最终也会走向国破身亡。
前一篇:我在富士康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