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媒大学“后浪”跳楼自杀,起底导师薛燕平

(2020-05-13 17:50:43)

B站的《后浪》广告中,何冰老师的赞颂之声犹然在耳。

那些被称颂为“后浪”的年轻人,被宣称,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甚至悲惨的。

有些本该肆意奔涌的“后浪”,却倒在了“前浪”的门下,绝望地选择了死亡。

(1)轰然坠地的“后浪”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黄静怡跳楼身亡事件,引起关注。

事发后,自称死者亲属的网友,在网上公布了事件细节:

因黄静怡与其导师薛燕平意见不合,薛导师未在其论文开题报告上签字。黄静怡便辗转找到其他老师,通过了开题报告。此后,随着论文的完成,薛导师恶意刁难,不断给出修改意见。可在黄静怡修改后,薛导师看都没看就说‘你在敷衍我’,且拒绝签字。

根据传媒大学规定,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签字,哪怕盲审通过也不可以毕业。为此,黄静怡曾向薛导师道歉,但薛不理不睬。

之后,黄静怡开始精神失常、出现幻觉、幻听等,并于4月30日去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其住院,家人希望再去另一所医院复查,便带黄静怡直接回了家,结果却发生了惨剧。

同时,黄静怡写给薛燕平的道歉信及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也被曝光。

道歉信的言辞可谓是十分自责,似乎是黄静怡对薛燕平犯下了忤逆之罪。

而聊天记录显示,黄静怡一直在向老师哭诉,但老师却只回复了一句,便再无音信。

在得不到老师的宽慰以及谅解之后,黄静怡彻底绝望了,最终,她选择了与世界告别。

据说当她从窗户跳下时,她的父亲抓住了她的一只手,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其父亲因为体力不支,最终没能挽救成功,也就是说,这位父亲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从26层的楼上坠到了地上,这是何等的残忍和绝望。

(2)冷酷到底的“前浪”

事后,面对种种质疑,中国传媒大学并没有发布过多信息。

而事件焦点——薛燕平导师,也沉默至今,不知是在配合调查还是在躲避风浪。

对于本事件,由于信息并不完整,我们不敢冒然下结论。

从道歉信可以看出,黄静怡似乎是在与导师的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得罪了老师。但即便学生有错误、心理再脆弱,作为导师,薛燕平对学生的冷漠和疏离,也必然是难辞其咎的。

那么薛燕平导师,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一个学生呢?

虽然对薛燕平其人我一无所知,但,感谢伟大的网络,它给了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的捷径,而且由于没有顾忌,在网络上,人的本性反而会更加真实。

而薛燕平,恰好正是一个很善于利用网络之人,除了现在主流的微信和微博,更在曾经风靡一时的博客时代留下了大量印记。

通过对薛燕平博客的探究,我逐渐发觉薛燕平对学生的态度,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 对待生活

用薛燕平自己的话来讲,他是一个很“独”的人。

他看电影,不喜欢身边有人,甚至不喜欢有人吃零食,所以往往选择上班时间的早场,“包场”看电影。

  • 对待春节

他说自己有“过年恐惧症”。


  • 对于亲眷

他并没有过多情感,而是疏离、厌烦而无奈的,所以在家人勉强他装深沉,却在博客上吐槽心声。



  • 关于师生关系

他对于大波轰似的学生,是有怨言的。

他甚至发布过一篇颂扬“师徒制”的博文,字里行间,清晰的反映出了薛燕平对待学生的真实心理和看法。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薛燕平对黄静怡态度冰冷的一些诱因。

以下为原文节选:

《艺术教学应倡导师徒制》

我个人认为艺术(特别是相声)的师徒制比现在艺术学院的师生制强得多。原因如下:

过去学艺讲究“三年零一节”出师,这意味着师傅越早教会徒弟本事,徒弟越早能上台给师傅赚钱。如果只用了一年就教会了徒弟,那徒弟就可以给师傅白干两年半。师傅是不是赚了?

师徒制的一对一教学比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乃至上百学生的师生制科学得多。我相信很多艺术类大学老师都苦于学生太多,根本管不过来的现实问题。这种情况造成老师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只能对谁都讲那一套东西。

马季曾经这样教徒弟要懂礼貌——徒弟过年给师傅打电话,张嘴就是“师傅我给你拜年了”。马季立马就把电话挂了,徒弟再打过来,依旧是“师傅,我给你拜年了”,马季又挂了。连续几次后,徒弟害怕了,怯生生地问“师傅,您是不是生气了?我哪做得不对,您告诉我,我改”。马季说:“这次对了,称呼师长要说您,你以后再跟我说话满嘴你你你的,我还挂你电话”。从此以后徒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矩。

我岳父是教音乐的,因为一人在外地独居而又心脏不好曾被多次抢救。而每次我赶到医院时都发现第一时间把他送到医院的均为他徒弟。我很惭愧地对他徒弟说:“徒弟真是比家人靠谱啊,我们离得远,多亏您每次关照。”那位徒弟每次都是笑笑说:“这不是徒弟应该做的吗?”我由衷地说了一句话:“我岳父是幸福的,有您这样的徒弟。等我老了万一需要抢救,学生会管我吗?呵呵,自己儿女都指望不上。”这位同为音乐学院老师的徒弟拍拍我的肩膀说:“哎,现在的学生啊,啥规矩都没学会,老祖宗的东西都被他们丢光了,你还指望他们?别逗了。”

这段文字,表明薛燕平对于现在的学生过多是有微词的,并且他认为现在的学生没规矩,什么都指望不上。

随后他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

我曾很想收一个学生为徒,甚至愿意把“我那些从不借人的外文专业书以及我所有专业资料都可以免费传给他。我会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全方培养他,在我家吃、在我家住、花我钱。”

但当我跟他表达了想收他为徒的意思后,这孩子竟然吓坏了:“薛老师,那咱们这算不算拉帮结伙啊?!”

我当时只是笑笑:“算我啥也没说,你我还是师生关系。”

因为这位学生一句情商不高的玩笑回复,薛燕平立即对这个学生丧失了兴趣,然后认为这是缘分没到。

而从言语中,亦可以看出对于一般学生,他那些外文的书籍、专业资料都是没有资格免费借阅的,更别说花他的钱了。可见他平时对自己不中意的学生是很疏离的。

此外,在另一篇关于老师的博客中,他写道:

我们心目中“老师”是无比圣神的字眼,这也就是我无法接受学生直呼老师姓名或者称呼“你”的原因。

同时,他回忆自己刚来中传教书时,曾和副校长直言,来教书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事业。

教书对我来说是幸福的,因为世界上能把爱好与职业完美统一的人没几个,我就是其中之一。综上所述,我把教书当作命,你不尊重教师就是要我的命,你说我能不跟你急吗?


如此种种,可见薛燕平自己也承认,他是一个非常“独”、不善沟通、漠视亲情,心较重,且心眼不大之人。而对于学生,他并没有以自己身为老师,就要秉承“传道受业解惑”之则,而将教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对于学生,他是有好恶的。

此外,据黄静怡家属反映,在去世前,薛燕平曾经黄静怡来黑名单,也就是对其进行了屏蔽。

恰巧,在薛燕平的博客里曾经提到过QQ拉黑名单的原则,可以窥探一下他的行事逻辑。

  • 黑名单

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由于现行考核机制,全国的所有大学所有专业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遇——研究生教育远不如本科教育质量,明知道进来P也学不到,还削尖脑袋要考研,我只能怀疑你居心叵测。

要求看剧本的。我每天QQ\信箱、手机短信收到无数剧本,要求看看。你们认为打字能把剧本这事说清楚吗?过去我还接受面谈,现在实在太忙,真没功夫看你们的剧本,抱歉。

媒体要求打字采访的。我也做过媒体,我目前的纪录片我就要亲自去采访,我深知要求被采访者通过打字回答你的问题是多麽偷懒而毫无效果的一件事。我真的遇到过一个杂志采访,在我拒绝了书面采访而要求他们电话采访时,对方竟然回答,我们没有录音机。我只能深情地说——你Y是吃这碗饭的吗?

学生要拍我纪录片、专题片作业的。不止一次被学生耍!!最近,我又接受了一个学生作业采访,我那真是真情流露啊,掏心窝的话都告诉他们了,对任何媒体我都没这么深入剖析过自己,结果学生最后竟然来找我说,希望我按照他们写的剧本念一些台词!MLGB啊,又是叫我“演出的纪录片”!此时,愤怒已经没有了,只是觉得我这么忙,大力配合你们工作,最后你们就跟我来这个?你们的时间与感情不值钱,我没义务与功夫陪你们浪费时间与感情。

(3)一点思考

我不知道黄静怡生前与薛燕平发生过什么口角、产生过什么矛盾。

或许,是黄静怡因为过于执拗,或者“死心眼”,在论文上与薛燕平产生了异议,甚至发生了一些争执,以至于这种不敬深深刺痛了薛燕平,令其笃信黄静怡不尊重自己且不是自己中意的那类学生,进而采取了冷暴力,甚至没有在论文开题报告上签字,从而酿成自杀惨剧。

抛开黄静怡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和心理素质不说。

作为导师,薛燕平和黄静怡到底发生了什么争执,有没有对学生采取冷暴力?其是否真的做到了问心无愧?

这个只有等待当事人作出进一步回应,我们才能有答案。

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竟然因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签字被逼死,这又仅仅是人的问题吗?

为了顺利毕业,学生巴结导师的现象在如今早已屡见不鲜,学生送礼、甚至被潜规则的事件也已层出不穷。

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就真的正常吗?这样的高等教育,这样的导师和学府,真的能培养出肩负民族复兴伟业的“后浪”吗?

这起悲剧,虽然揭露出当代年轻人心理素质、高校导师一手遮天的某些事实,但归根到底反映的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当下的一股歪风邪气和教育制度的腐朽教条。

如果说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正在通过应试抹煞着祖国花朵们的创造性,那么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无疑在摧残着年轻“后浪”们的价值观。

长此以往,做学问之人,将越来越世故,越来越敷衍;我们的复兴梦,也将更加难圆。

期待事件有进一步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