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正子《山房随笔》:夏贵变节

(2020-05-09 14:47:37)
       有刺夏金吾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贵云:“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人谓北兵既至,许贵以淮西一道与之养老,故戢兵不战。然宋当国者处置失宜,方诏贵及其子松上流策应。又知正阳失利,松已死,不能无憾。又俾受孙虎臣节制,乃大不乐,本无战心。况秋壑(南宋权臣贾似道之号也。退师,数十万众一鼓而溃,夏虽勇健,亦何为哉!
无名诗人讽变节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宋将淮西制置使夏贵,当元军进逼都城临安时,他拥兵观望,拒不应诏勤王。元朝向他许诺:只要“归顺大元”,淮西一带仍然封给他养老。夏贵便率淮西诸郡降元,被授为中书左丞之职。有人作诗讽刺道:
  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
  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
  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
  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
  又夏贵降元时,已是七十九岁的高龄了,入元不到四年就一命呜呼。有人便作诗讥道:
  自古谁不死?惜公迟四年。
  闻公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又有人在吊祭其墓时赋了这首诗:
  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
  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
  清军入关之初,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照旧推行科举制度。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发誓为亡明“守节”,或称年迈,或云有病,拒不参加考试,拒不入朝做官,不与满清政府合作。也有人虽然动了心,但怕遭众人非议,承受“变节”恶名,便徘徊观望,不敢贸然入试。数年之后,清廷再次举行乡试,并明文宣布:“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一体收录。”于是那些告病观望诸生,成群结队,纷纷相率而来,列名报考。有滑稽生便作诗嘲讽道: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
  非是一朝终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诗中的“夷齐”指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是商末孤竹君之子,因不愿继承君位,逃奔西岐依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责骂,说武王以臣伐君,是“大逆不道”。商朝灭亡后,二人发誓“不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撷薇类、蕨类植物充饥,最终饿死。此诗以“西山薇蕨已精光”尖锐嘲讽了变节诸生,令闻者绝倒。当时又有一首大体相似的诗云:
  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好凄凉。
  头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
  当时义不食周粟,今日还思补达粮。
  早知薇蕨终难咽,悔杀无端骂武王。
  哪知到了会试的那一天,却因应试诸生太多,桌椅板凳不敷使用,清廷便命令将一大批人赶出了考场。于是有人再用前一首诗韵,另作一首嘲讽道:
  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
  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
  朝来饱饭周家粟,归去仍炊仲子粮。
  从今决意还山去,堪嗟薇蕨已精光。
  这里的“仲子”似指周文王的伯父仲雍,也是一个避位隐居者。
  顺治年间,苏州才子、原明朝官员吴伟业被清廷召为国子监祭酒。临行之前,吴中士大夫会集于虎丘山,设宴为其饯行。饮至半酣,忽然有一少年书生求见,呈上一封书札。吴伟业拆开一看,唯有一首七言绝句:
  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
  吴伟业默默无语。众人接过一看,也都面露愧色。再寻那少年时,早已没了踪影。
  李自成率大军进攻北京时,明朝的文武官员降的降,逃的逃。不久城破,崇祯帝自缢而死。有个乞丐在桥柱上题了首诗后,就跳水自杀。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该乞丐的封建正统观念或许不足取。但这首诗及其自杀这件事,对于那些平日里享尽荣华富贵、危难时非降即逃的文武官员,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开科诗
        天开文运举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顶,腹中打点旧文章,昔年虽耻餐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岂是一朝顿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周武王伐殷纣王时,贤士伯夷、叔齐曾劝谏他不可以下犯上;周王朝建立后,二人不愿归附新朝,在首阳山绝食而亡。相传他们曾一度采摘薇菜、蕨菜维持生活,还作有《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后人将伯夷、叔齐看作坚持气节的典范,宁死也忠于旧朝。 
        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也遇到这一气节问题。坚持不出仕为新朝做事者,被看作志士;反之,则被目为失节。但明朝大势已去,清朝的统治渐渐稳固,隐居不仕,生活困苦,许多士人渐渐耐受不住,清政府又实行招抚政策,优待士人,于是隐士纷纷出山,参加清朝的科举和特科考试。一些坚守气节的人士,鄙夷出仕者的失节,作诗予以嘲讽。本处所录,是清初流传最广的一首,因其文辞较雅,特以其聊示代表而已。诗意大略是说,新朝大举开科,招降纳叛,隐居山林的“志士”(即 “夷齐”)纷纷走出隐居之处(即“下首阳”),他们不仅按清朝规定新剃了头(即“安排新雀顶”),而且打算用曾拟为旧朝效力的旧学问来为新朝服务。可叹可笑那些鼓吹气节的志士,何以纷纷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大概是山里的野菜快吃光了,只好来吃新朝的俸禄了罢。 
        收录此诗的独逸退士著《笑笑录》记云: “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十八年,试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体仁阁,嗣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 《明史》,朱彝尊等均在内。此诗所从刺也 。”其实,本诗不必坐实定指开博学鸿儒科之事。早在顺治年间,本诗的雏形便已问世了。姚廷遴 《历年纪》云: “顺治五年戊子,……自清朝来,就考者少,而入学者甚易。是年岁考,奉旨与考者作准,不与考者不作准矣。故上海秀才若老若幼,若贵若贱,俱抱佛脚赴考。时有作诗嘲之者云云。此诗虽俚,而切中时事,可以观民风。”《历年记》所录诗与《笑笑录》所录字句稍有不同,不妨抄录于下备参考: 
        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已凄凉。当时惟耻食周粟,今日何妨补鞑粮。头上商量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自知薇蕨终难咽,悔杀当初骂武王。 
        相信这首诗较早出现,这不仅因记载之文说它讲的是顺治五年之事,更因诗中有 “鞑粮”之语,对新朝不那么恭敬。 
       
        实在说,士人与试谋职,归附新朝,不必深责。人只要不想死,总要谋求维生之道。“几年观望好凄凉”,道出了断绝正常升迁之路的读书人,日子过得实在艰难。何况,除个人吃饭问题外,还有家属的安危。士人非神仙,不能不考虑这些实际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知识分子如皮上之毛,总要依附一定的统治者才行。旧朝灭亡多年,再不吃新朝的饭,有什么办法呢?人们不说林则徐是变节者,却对一样归顺清朝的明朝遗民士子过多苛责,恐怕不那么公平。朱熹曾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人若死去了,节不节的还有什么意义?气节问题,在双方相争时才有意义,如大局已定,实不应强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