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子《山房随笔》:夏贵变节
(2020-05-09 14:47:37)无名诗人讽变节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宋将淮西制置使夏贵,当元军进逼都城临安时,他拥兵观望,拒不应诏勤王。元朝向他许诺:只要“归顺大元”,淮西一带仍然封给他养老。夏贵便率淮西诸郡降元,被授为中书左丞之职。有人作诗讽刺道:
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
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
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
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
又夏贵降元时,已是七十九岁的高龄了,入元不到四年就一命呜呼。有人便作诗讥道:
自古谁不死?惜公迟四年。
闻公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又有人在吊祭其墓时赋了这首诗:
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
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
清军入关之初,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照旧推行科举制度。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发誓为亡明“守节”,或称年迈,或云有病,拒不参加考试,拒不入朝做官,不与满清政府合作。也有人虽然动了心,但怕遭众人非议,承受“变节”恶名,便徘徊观望,不敢贸然入试。数年之后,清廷再次举行乡试,并明文宣布:“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一体收录。”于是那些告病观望诸生,成群结队,纷纷相率而来,列名报考。有滑稽生便作诗嘲讽道: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
非是一朝终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诗中的“夷齐”指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是商末孤竹君之子,因不愿继承君位,逃奔西岐依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责骂,说武王以臣伐君,是“大逆不道”。商朝灭亡后,二人发誓“不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撷薇类、蕨类植物充饥,最终饿死。此诗以“西山薇蕨已精光”尖锐嘲讽了变节诸生,令闻者绝倒。当时又有一首大体相似的诗云:
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好凄凉。
头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
当时义不食周粟,今日还思补达粮。
早知薇蕨终难咽,悔杀无端骂武王。
哪知到了会试的那一天,却因应试诸生太多,桌椅板凳不敷使用,清廷便命令将一大批人赶出了考场。于是有人再用前一首诗韵,另作一首嘲讽道:
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
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
朝来饱饭周家粟,归去仍炊仲子粮。
从今决意还山去,堪嗟薇蕨已精光。
这里的“仲子”似指周文王的伯父仲雍,也是一个避位隐居者。
顺治年间,苏州才子、原明朝官员吴伟业被清廷召为国子监祭酒。临行之前,吴中士大夫会集于虎丘山,设宴为其饯行。饮至半酣,忽然有一少年书生求见,呈上一封书札。吴伟业拆开一看,唯有一首七言绝句:
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
吴伟业默默无语。众人接过一看,也都面露愧色。再寻那少年时,早已没了踪影。
李自成率大军进攻北京时,明朝的文武官员降的降,逃的逃。不久城破,崇祯帝自缢而死。有个乞丐在桥柱上题了首诗后,就跳水自杀。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该乞丐的封建正统观念或许不足取。但这首诗及其自杀这件事,对于那些平日里享尽荣华富贵、危难时非降即逃的文武官员,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开科诗
前一篇:《子恺品佛》:佛无灵
后一篇:《风月有痕》:男女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