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随园诗话》原文:
本朝有某孝廉献吴逆诗云:“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圣祖爱其巧于用典,遣人访之。其人逃。余以为此仿宋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也。其词云:“孔子从佛(Bì)肸(x)之召,卒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车,将以诳楚。”可谓善于文过者。
本朝有某举人给吴三桂献诗:“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康熙帝喜欢其用典巧妙,派人寻访他。这个人吓得逃跑了。我认为这是模仿宋朝汪藻为张邦昌起草的《雪罪表》的。《雪罪表》是这样说的:“孔子从佛(Bì)肸(x)之召,卒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车,将以诳楚。”可以说,这些都是善于文过饰非的人啊。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佛肸:音bìx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
纪信,(?-前204年,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汉朝将军,赵人。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的样貌,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多年后被郑州人民奉为城隍。
真老实人言:
说瞎话容易,把瞎话说得让人觉得有道理并为之信服,很难!把瞎话说得恳切动人文采飞扬,则是难上加难!所谓“文过饰非”,“文”字的原义就是纹身、花纹、图文,后来引申出文辞、文章的意义。所以,说瞎话一定要说得漂亮,否则,达不到掩饰过错的效果。
怎样才能把瞎话说得漂亮还不让人觉得肉麻恶心?我以为当有以下几点:一是立意要高远,往江山社稷民族存亡上靠。二是比附贴圣贤,与尧舜孔孟唐宗宋祖比。三是用典须巧滑,巧指贴切,与要吹捧之事有相同之处。滑指滑头,与要吹捧之事貌合神离、偷换概念。四是文辞必精美,词章华丽,别出心裁,韵律齐整,铿锵有力。得此四点,因时因事,融会贯通,必定无过失不掩,无瞎话不美。保你在官场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注】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
上联“力穷楚覆求秦救”说的是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被吴国打的快完蛋了,为了救楚国,楚国派申包胥去秦国求救兵。可是秦国楚国向来不和,算是敌国,秦国当然不救。申包胥于是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从此申包胥就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上联里把吴三桂比作申包胥,明朝和清朝是敌国,明朝被李自成灭掉了,为了救明朝,吴三桂不得已,只能向敌国清朝求救,经过努力终于求来了救兵。
下联“心死韩亡受汉封”说的是张良,张良是韩国人,韩国贵族,一直想复兴韩国,于是他先辅佐刘邦灭掉了仇敌秦国。可是到最后韩国也没有复兴,不得已张良只能接受汉朝的封赏。这里用张良的典故是说吴三桂想为明朝好的,于是投靠清朝灭掉了李自成,可是到最后明朝也没复兴,吴三桂不得已最后只能接受了清朝的封赏。这幅对联巧妙的运用典故,洗白了吴三桂的叛明投清。
这幅对联虽然典故用的巧妙,可是吴三桂的黑历史岂是那么容易就洗白的?有一首诗就驳斥了这幅对联的说法。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这首诗是谢四新在吴三桂造反招抚他时写的,内容相当刻薄,酣畅凌厉,将吴三桂讽刺得入木三分。诗的第一句,写李陵投降本不甘心,但是那一份不甘心却最终随时间淡去,他真正投降了匈奴,不再有曾经卧薪尝胆的勇气。第二句,借古讽今,嘲讽吴三桂本想复大明江山,却最终在缅甸杀害了永历皇帝,导致了大明的倾覆,转身投降清朝,如今却又想着造反,再将清朝倾覆。第三句,讽刺他所有的侠肝义胆早已为美色所改,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犯下滔天罪行,而史官笔下的史书,只会如实记载他的罪迹,不会因为他如今已然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便宽宥几分。最后两句在责问吴三桂,说漫漫长夜你能睡得着吗?你能不思念九泉之下因你而屈死的儿子和亲人吗?
谢四新这首诗是对秀才那幅对联的有力驳斥。最后这秀才的结果呢?没有人知道,甚至他的名字都没人知道,吴三桂败亡以后康熙知道了这幅对联,史书上只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圣祖爱其巧于用典,遣人访之,其人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