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楼小抄》:读渊明诗·考试官文

(2020-04-29 15:10:00)
  读渊明诗

苏东坡的题跋文,多是隽永的小品,比如有一篇《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后》: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今译于下: 

    听说江州东林寺里,有陶渊明的诗集出售,正准备打发人去买。恰好在江州做官的李君给我送来这一部,忙接过来,翻开一看,字大悦目,纸张厚实,不禁满心欢喜。 从此,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部陶诗。每当身心感到疲劳,或者自觉无聊的时候,便拿起来读一首。只读一首,绝不多读。因为很怕诗集很快被我读完,以后的日子就无法排遣寂寞了。 

    有岛武郎说:“我因为寂寞,所以创作。”苏东坡在这则短文中表达的意思则是:我因为寂寞,所以读诗。 

    难道读诗只是为了排遣寂寞么? 

    难道读诗不是为了排遣寂寞么? 

    苏东坡最爱陶诗,曾作《和陶诗》120首,又曾对自己弟弟子由说过: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对于他最爱的这些“不多”的诗,想必他每首早已读过千百遍。这时又“辄取读”,而且每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尽量慢慢地品尝,尽量多留下点新鲜感,借以排遣难堪的寂寞么?惟书痴、书淫能进入此境界,未深知读书三昧者,盖不足以语此也。 

    二二年五月十日 

  考试官文 

    明张岱《琅嬛文集》中,有《跋张子省试牍》一文甚妙,所称“张子”,系张岱本家一童生,“省试牍”即其去考秀才(院试)所作的文章卷子。今将此文翻译如下: 

    × × 

    小张的文章,试官没看上。将其印出来,不是为了说明他的考运不佳,而是为了说明,他的考运不佳,其实原因还在他自己的文章上。 

    应试做八股文章,可发挥的范围本来很窄。硬要用古字古文,像被上帝召去写天上白玉楼落成,又不是给七岁能诗的鬼才李长吉看,其不能被赏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小张拿了印出来的文章给我看,看得我目瞪口呆。我说:“这哪能是试官考学生文,简直是学生考试官文呀!”听到的人,无不哈哈大笑。 

    × × 

    黄裳称张岱为“绝代的散文家”,谓其文有一特点,即“绝不与别人相同”。周作人亦颇赏张氏之文,说“他的特色是要说自己的话”。两人的说法其实都一样,也就是我爱读《琅嬛文集》和《陶庵梦忆》的原因。 

    关于李长吉(贺)和天上白玉楼的故事,李商隐所作《李长吉小传》云: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下榻叩头……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乃是类似宋玉《招魂》、王尔德《渔人和他的魂》的写法,正适合写李长吉这样的少年鬼才。 

    二二年五月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